新時代「美學」,假上聯合國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4年11月29日

達利《記憶的永恆》,轉自 Business Insider
達利《記憶的永恆》,轉自 Business Insider

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懷疑人類的感知有多真實,提出我們認定是事實的或許也是假象。在辨別真假尚待存疑下,有些人就公然造假,並構成業務。近日所謂「聯合國名媛」可謂表表者。


 

首先為該等人正名,應該稱為「在聯合國總部擺拍的模特兒」。近日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湧現一堆近似帖文,內容是版主正裝美顏,坐在聯合國總部內的會議廳,似乎在開會或發言。細看之下,發現相片取鏡一式一樣,文案內容類同,還有會議廳內除版主外,別無他人,明顯是擺拍,而非真正參與會議。原來聯合國推出一門生意,開放予公眾參觀,費用介乎15至26美元,包含導遊解說、拍攝,另可租用會議室,還會獲贈證書。模特兒把自己包裝成具社會觸覺,能登上聯合國總部,對網民來說還算新鮮,為模特兒帶來瀏覽量。網絡上號稱這等扮開會模特兒為「聯合國名媛」。多家傳媒接連引用,也是不知所謂。「名媛」包含兩項條件︰


 

一、知名曰「名」,在社會上廣為人識,多半是社會賢達或其後代,同時活躍於公眾場合。以較嚴格的角度看,知名度不等於曝光度。知名帶有褒義,能冠以知名、名人,表示素常行為端正,在社會公益有所貢獻;曝光則中性,某些家族享負盛名,後代只作紈絝子弟,燈紅酒綠,人際關係混亂,無益於公眾,只稱這等人臭名遠播,而非知名。


 

二、「媛」是美女,逢女稱美,就待薄真正美麗的人了。判斷那些模特兒美不美,當然有一定主觀成份。我沒有登上小紅書檢驗她們的樣貌,她們化好妝,說不定大開美圖程式,網上幾張相與她們真人相距多少,難以估量。然而當今中國大陸網絡「美人」,千人一面,髮型、妝容、膚色、五官大小、輪廓、身材、衣裝,彷彿玩具廠倒模製造出來。這樣的人美不美?至少我不認為標準要訂得如此低。


 

「名媛」之屬,名不符實,大抵是網絡上吹噓出來。相類的浮誇造假風氣,過去多年極為普遍。上述的打卡模特兒,在大陸號稱「網紅」,追蹤她們的網民眾多,吸引之處就是身材和容貌。她們化妝至皮膚雪白,塗上鮮紅的脣膏,與白皙的臉對比鮮明;胸部渾圓腫大,腰卻纖幼,令人擔憂她們的背部健康;腿亦不成比例地幼,活像兩根筷子叉起一個麵粉玩偶。有人說︰「世上沒有醜的女人,只有懶惰的女人。」指稱女性不保養、不打扮,才會變醜;這番話最多說到不醜的條件,卻不能解讀成︰只要打扮就會美麗。現在左一個「網美」,右一個「名媛」,投注大量變美的條件,塑造成從頭到腳都宣告「我很美麗」。本來神州大地,美女如雲,大江南北各有風韻,十四億人齊上網,爭奇鬥艷竟也大一統。更值哀嘆的是網民(主要應該是男性)的鑒賞力低下,紛紛以她們為美,身處號稱自由城市的香港,也大有人追捧樣板式的人造人。


 

過去十年,歌唱選秀節目在中國盛行,例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參賽者接受訓練,再登上舞台表演,由評判品評歌藝,選出最優秀者。這些節目最突出處有兩項,首先是歌手演繹歌曲,必然要飆高音,不理原曲如何都要爆發一般高唱,好像不如此演唱就顯示不了歌藝。另一項是節目經常加插特寫鏡頭,拍攝觀眾如何聽得激動,部分更會落淚。於是有參賽者以雄渾的唱腔演繹鄧麗君《但願人長久》,又有人揭發被特寫拍攝的觀眾,會獲得獎金,刺激他們作誇張表現。該等節目教曉觀眾和電視界,可以用虛假的手法拍攝真人騷。


 

社會是否進步,必然要看經濟,也就是一般人是否獲得溫飽,基本生活有否保障,這些看經濟數據、GDP,可以略知一二,即使仍會有人造假。同時必然要看文化水平,審視某地人及體制對於文明、思維、價值的建立有何貢獻。辨別真假和審美的能力就是判別文化水平高低之其中一項標準。活在虛偽,價值失落,腦袋和心靈空洞,致使缺乏判斷、賞美的能力,惟有用最粗糙的手法堆砌號稱「美」的事物,終究著跡、膚淺、浮誇。各有各浮誇之下,發現浮誇已不足夠,就要造假,誓要聳人聽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稱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無能;當今聯合國有否步其後塵,或許可議,但它興辦打卡生意,這方面肯定比國際聯盟墮落,這還是真正維持世界秩序的國際組織嗎?還待歷史說明。荷蒙有高人指點,「港人治港」不只是指香港人治理香港,衛生巾也毫不衛生,只有說謊和造假才是最真實,虛實相間,撲朔迷離,也算是時代的印記。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