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體內的暖爐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4年11月23日

Cover image

本週香港天氣驟涼,日常氣溫跌破攝氏二十度,有兩日伴隨天雨綿綿,稍有寒風刺骨的感覺。有人認為算是踏入冬季,要做好禦寒準備。人類不是北極熊、海豹,有天生的耐寒能力,增加防冷的條件實屬必須,可是很多人忽略加強身體質素,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穿衣、開暖爐、貼暖包,有效程度還可能更高。

 

如何提升身體質素,達致禦寒?我沒有醫療、科學的專業知識,只作經驗分享,該等經驗建基於對自己和他人的觀察。提升抗寒力的方法有很多,要旨是提升整體健康,以及適應寒冷兩方面。以下按常人接受程度的高至低,排列幾類方法,即是次序是先排容易實行,後排較難實行。

 

一、調節飲食

 

有人說 You are what you eat,從營養角度看,吃甚麼就攝取甚麼。人體這一龐大系統需各類營養素維持,如因為營養不足,身體運作不良,導致孱弱,自然怕冷。常人難以判斷自己吸收各類營養是否充足,大概就是要多樣。最粗淺的劃分是蔬菜、肉類、碳水化合物,每餐最宜兼具三類,比例亦要合宜。值得把三大類別再加細分,例如蔬菜可分葉菜、根莖類、瓜、豆等;肉類可分紅肉、白肉、海鮮、蛋;碳水化合物可分不同麥製、有否精製的(如糙米、紅米、白米;杜蘭小麥、全麥粉、白麵粉)。挑選營養價值高的,再吃得多樣,就有望達致營養均衡,增強體質。

 

少吃甚至不吃甚麼同樣重要,在於營養價值低的食物本來對身體無益,還會佔據我們的胃口,令人減少從有益食物中攝取營養。減少調味,避免單純以甜鹹、現成的醬料為美味;儘量不吃加工、精製的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甜食和加工肉類,舉例而言,某人飲一杯手搖飲品,他或者吞下數匙精製糖,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需要大幅降低,他就毋須吃糙米、杜蘭小麥等較有益的穀物來充飢,精製糖除了令他易胖外,他還損失吸取微量元素的機會。某人吃午餐肉,算是吃了肉類,但午餐肉之中有多少是具真材實料、供給優質營養的肉,常人難以估量。吃午餐肉的代價是放棄從「真肉類」攝取優良蛋白質和礦物質。

 

在調節飲食方面,提升體質的辦法是多自行烹調,每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營養顧問,在份量、種類等方面都可以適度控制。

 

二、運動

 

運動能增強身體機能是常識,心肺、肌力、柔韌及靈活度、運動技巧都是值得訓練的範疇,每項認真操練起來,可花不少時間,最好不同範疇都有所鍛煉,提升運動能力為首要,令身體有條件接受訓練。不時聽見有人因為痛症、過重而不宜進行某些足以增強體格的運動,這種狀況不限於老人,不少壯年人耗盡年輕的老本,提早衰老,情況就會日益惡劣。

 

有人認為要報名參加健身中心的課程,或呼朋喚友一同運動,才有效驅使自己恆常鍛煉。尋找推動自己的條件並無不可,但一切外在於自身的條件都不能控制,某朝朋友不參與,會否自己提供放棄鍛煉的藉口?建立推動自己、日常逐少鍛煉的習慣,總比一暴十寒,仗賴他人和環境更可提升身體質素。

 

所謂鍛煉,必定有辛苦的感覺,惟有身體感到幾乎超出負荷,才達到提升體質的效果,因此辛苦可謂鍛煉的短期目標,鍛煉就是為求某程度的辛苦。如果一想起鍛煉就以「好辛苦喎」來回應,要想像某日怕冷又活動不良,哪樣較辛苦。

 

三、體驗寒冷(cold exposure)

 

這是令人最抗拒的一項,就是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暴露於寒冷之中。方法就像體能訓練,假設某人今日做平板支撐,能維持一分鐘,下一回的訓練目標可以是一分十五秒,逐步拓展界限。體驗寒冷的簡易方法有兩種︰穿較少衣服和沖凍水涼,循序漸進接觸寒冷。都市人精於保護自己,直到躭於安逸的地步,導致不能捱餓,不願勞動,不耐熱,很怕冷。北歐的父母習慣讓嬰兒留在餐廳外,躺在嬰兒車睡覺。他們的理據是幼童呼吸新鮮空氣,以及感受寒冷,可提升耐寒能力和提升睡眠質素。身處亞熱帶和人煙稠密環境的香港人未必辦到,但借鑒於此,反省自身,首先能否少用暖包?十幾度是否就要窩在房間,開動暖爐、電熱氈?

 

怕冷的人遇上不怕冷的會問︰「你怎做到的?」上列方法算是簡易入門,可逐少逐少融入日常生活中,「怎樣做」其實不難。與其問「怎樣做」,更待解答的是「為何做」,你是否真的希望變得不太怕冷?願意稍為改變習慣嗎?有些做法聽起來很怪,願意稍加認識嗎?當自行找到執行的理由,方法就不難想到。近年還聽見有香港父母聲稱,某些日子氣溫低於十度,直是嚴寒,小童怕冷,外出又冒上健康風險,政府應該停課。除了罵颱風外,不料還有這等與氣象相關的笑話,我一早鍛煉,算是能忍受「亞熱帶式寒冷」,這種冷笑話竟能為我提供歡樂。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