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界定大可不必

海中地職人
2024年11月16日
大選後,美國政局初步可以預料,候任總統川普矢言掃除進步主義的荼毒。北美以至華文知識界部分人士至今仍未正視一項事實︰進步主義路線不獲支持,源於該等論述脫離現實。其中一大骨幹就是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熱切地談身份,卻無助真正認識自身。
進步主義的立足點是解構社會上一個時代建立的體制、歷史、文化,以及由此所賦予每個人的身份,個人可以撕掉社會帶來的標籤,再自行界定自身。在社會建構和身份議題上雕龍繡鳳,在學理上終究不著邊際,可不是推諉至選民低學歷,只關注柴米油鹽就可了事。
在華人文化的語境談身份,殊不容易,按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所載,「身分」一詞有五個義項,分別是︰
一、指個人的出身、職業、資格或社會地位等。
二、架式、排場。
三、等級、品質。
四、模樣、體態。
五、動作、招式。
華人本無「身份」概念,致使這詞語應用於範疇頗不相類的情況,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一個義項,但一個「等」字,已顯示其意義繁雜,也代表界線含糊。
討論這議題時,置於英文的語境較妥當,英文的對應詞語為 identity,詞源是拉丁文 identitas,identitas 的詞源又是 idem,代表相同,identity 的本義就是「與另一事物具備相同特質」(quality of being identical),注意是相同,就如 identity 的形容詞 identical,表示一模一樣,即可作為定義,以句子表達就是︰「A 是 B。」反過來說「B 是 A」同樣正確,有如數學的恆等式一般。目前流行的身份論述之中,會談 identity(名詞),又談 identify(動詞),例如許多人自稱︰「I identify myself as…」牛津詞典把 identify as 解作 to recognize or decide that you belong to a particular category,即是認定或決定自己屬於某一類別。歸於某一類,並不代表與該類別的個體一模一樣,而是具備相似特質。於是 identity 本來具備「相同」的嚴謹標準,轉為 identify 中的寬鬆,理解 identity 時,亦毋須當成 identical。談論身份時,就大可任意演繹。
本來後現代思潮有助人類從無所依據的壓逼解放出來,部分主張可取,提升民智,推動社會進步。推翻既有體制、習俗、權威,在於它們不可信;它們之所以不可信,皆因它們不根據事實和嚴密的思辯。這種思潮發展至今,走向極端,號稱「覺醒主義」(wokeism),倡導者自鳴覺醒一群,不贊同其論述者仍是昏睡。既然清醒,所推倒的由自己重建,扯下前人的標籤,再一個一個自行重寫又貼上,終究沉醉於界定自身。
受這種思潮波及,很多人即使不自認覺醒主義者,也不自覺受風潮感染,喜歡為自己劃定身份。例如從事某行業,就界定自己的「身份」是建築師、設計師、律師等。殊不知職業隨時可以轉換,這只不過是工作崗位,藍領卻絕少玩這種歸類遊戲,就是埋頭實幹,好些大嬸上午在超級市場理貨,下午又跑一份餐廳樓面,她從不說自己的身份是「理貨師、食肆統籌專員」;一身汗臭的壯漢平日是搬運工,週末有門路找到裝修幫閒,又去做幾小時,他從不自認「物流師、室內設計執行官」。如果多讀兩本書,掌握一門技能,自問專業,就引以為身份,不如就多讀幾本,首先界定自己是「人」。
近二十年心理學走向大眾,輔導泛濫,引發很多人對性格的濃厚興趣,隨便撚來性格測試,好像看星座運程,取得結果就把自己當作貨物,依號碼送向輸送帶再入箱。經常聽見有人自稱︰「我是 I 人(內向者,introvert),所以不敢跟陌生人說話。」「我是低能量的人,反應不夠別人快,處事看起來較笨拙。」諸如此類。大眾未曾瞭解各類性格測試有效程度和範圍,取得結果就應用到生活任何層面;又不瞭解測試結果只表示測試當時的性格狀態,並不旨在把人終身歸類,視自己如頑固不變的糟老頭。
職業、日常生活、性格,只是一個人部分範疇,雖說形塑某人的特質,但不是全部;即使具備某些特質,特質與人之間也不能劃上等號,指稱「A 君等於某特質,就是某身份。」尋常百姓也熱衷於身份界定,在於這異常吸引,吸引在扯下大光燈照耀自己,設想處於舞臺的中心,挑剔出來的白髮和皮屑都反映光芒,顧影自憐。即使埋怨工作上有幾許困頓,數算性格有何等缺陷,終究就是自戀。
這種向內探索只一瞥片刻的自己,就誤認作恆常的真我,遑論反躬自省,只是圍繞「身份」這一話題,團團轉一大輪。我不稱「東升西降」,只是就在這議題值得從中華文明中擷取菁華,補足目前西方風潮的不足。中華文明不稱身份,而講究位份。位是崗位、身處的位置,例如君主、士人、軍人、父親、子女、朋友等。份是本份,即責任,例如君主要選賢納諫,為政以德;軍人要時刻儆醒,上陣要有勇氣,保家衛國;父慈;子孝;友直,友諒,友多聞。全是社會責任和人際關係,並非無中生有,自行界定一個身份,就築起圍牆,貼大字報,四處張揚「我是怎樣」、「我不做哪樣」。該盡的責任不盡,可發揮的潛能被掩藏,並非真實的自我。自認覺醒主義一面解構世界,一面沉迷身份論,自行建構另一套粗疏的論述,終究自打嘴巴。
人人一張身份證,表明某人的真實身份,除此以外別無其他;一張身份證亦只屬一人,無他人可以佔據。如果仍有人樂於玩身份遊戲,不妨爭取身份證可以多列一百項資料,相信在他們眼中社會變得更進步、多元、平等、共融。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