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來了》讀後感 看首名亞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筆下的韓國

2014年出版的《少年來了》被認為是韓江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作品。
2014年出版的《少年來了》被認為是韓江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作品。

這是43年前的可怖事件,發生在韓國光州巿,一群巿民與學生發起示威遊行,為反抗總統全斗煥政權。結果,一場場劇烈的風暴過後,剩下來的只有屍體與血腥味,傷痕纍纍的心靈。。。

 

這本書的作者是剛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江,她成為首名亞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的小說一針見血,我還未讀過她的另一成名作《素食者》。不過,單從這本《少年來了》也可窺見韓江犀利的筆鋒和直截了當的寫實風格。

 

再不是旁觀者

 

讀這本書時,感覺的不是在讀着小說,而是一幕幕悲壯的情景活現眼前,頗為沉重,難怪譯者在後記中提到:「從翻開小說內文的第一頁起,你便加入了這群人,你不再只是旁觀者,無法置身事外,不得不身歷其中,甚至感同身受。。。」

 

為更能理解事件始末,我特地在網絡翻查了光州事件的由來。原來,直到40多年後的今天,當地居民仍然對事件沒齒難忘。作者韓江透過幾個少年人的角度,敍述光州事件的發生與帶來的創傷、感受。以少年人現身說法的寫作手法敍述事件,確比單純記錄事件,或以第三身鞭撻當時政權來得更真實,更震撼。

 

不得不說,本書的確震撼我心,讀畢後讓我久久不能平復。我尤其對金恩淑的經歷印象深刻,在其中一篇章「七記耳光」內,這名高中少女在一天內被賞七記耳光而不作任何反抗,只默默承受,並「一天忘記一記耳光」。我尤其記得她記述在學生餐廳內,如何因拾起印有打倒全斗煥的字條而被硬生生從椅子上拉下來的粗暴對待,對女生而言場面實在驚嚇。

.

.

「在你死後,我沒能為你舉行葬禮,導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場葬禮。就在你被防水布包裹、被垃圾車載走以後,在無法原諒的水柱從噴水池裡躍然而出之後,到處都亮起了寺院燈火。」

 

「我們會奮戰到底,拜訪各位也一起勇敢站出來吧。」

.

 

還有其他悻存者,如東浩的進退失據和困惑、善珠的夢饜、母親失去孩子的哀慟。。。還有一個個倖存者的悔恨、無奈,東浩因惶恐而拋下中槍的朋友逃跑、振秀於軍隊未發一槍便舉手投降。。。

 

再也寫不下去了

 

韓江出生於70年代,光州事件發生時正值她的成長期。2014年出版的《少年來了》被認為是她是次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作品。全書以韓國歷史上「518光州事件」為主題,韓江曾於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當時寫這部作品時「幾乎每天都在哭」。

 

她透過描述幾名倖存者的現身說法,彷彿呈現出當年整個事件,難怪作者曾說在她的寫作過程中時常會有「再也寫不下去了」的感覺。多得出版社的邀請,我有機會閱讀諾貝爾獎者的奪獎重要作品。

 

全書似在寫下別人的故事,卻處處似在控訴當年發生的一切。事件造成的傷害,又豈止是死者,倖存者也不能逃過一生的傷痕,回憶將伴隨一生、難以磨滅。我想起戰爭對人們的傷害,又豈止是死者,倖存者的內疚、心靈創傷。。。又怎能以隻字片語所形容,事過未必境遷,雨過未必天晴。。。

閱讀這書,彷彿在經歷一次撕心裂肺的風暴。

 

 

 

© 本文由作者【nadnadlove 愛書.愛寫作.愛生活】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