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以減法尋回生活主導權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擁有多少物件,而是擁有多少個人空間、自主權,不受物慾控制,不以東西為中心的生活。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擁有多少物件,而是擁有多少個人空間、自主權,不受物慾控制,不以東西為中心的生活。

你有沒有定時丟棄東西的習慣?

 

環顧你的家居或辦公室,有沒有一些堆積已久卻從未使用的物件,如擺設、衣服、文具⋯⋯

 

你捨不得丟掉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還可以用」?「丟掉太可惜了」?

 

於是,久而久之,你的生活便會由你自己為重心,變為「以東西為主角」。你的居住空間,漸漸被「無關重要」、「不值得保留的廢物」奪走。你甚至要花費更多購置另一個空間,放置這些廢物。你辛辛苦苦、營營役役打造的生活空間,卻被無用的東西佔據了,你甘心嗎?

 

來自日本的「斷捨離」始祖山下英子在她的新書《丟吧!成為更好的自己》中,更深入分析我們不肯捨棄的原因,囤積物件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只要捨棄物品,就能獲得從容。」

 

用「減法」,不是「加法」

 

根據山下英子的結論,斷捨離的意思是——斷絕物品、捨棄物品、離開物品。我們必須以「減法」來思考,如何丟掉不需要的東西,而非不斷「增加」物件。這樣才能避免「埋沒在物品中,失去自我」。

 

 

正視懊悔。學會珍惜

 

通常,物件於我們而言,都擁有一定價值,也許是我們珍重的人餽增的;也許是某年某月的紀念品;也許是當年隨便買下一大堆無用之物⋯⋯

 

山下英子深明我們在丟棄物品時,彷彿連同感情也一拼丟掉。她提出我們必須要正視我們賦予物件的感情,或懊悔、或罪惡感,這樣我們日後再獲得一件新物件時,才會打從心底珍惜它。「用心感受,深思熟慮後,決定去留。」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不曾察覺的感情,也能了解自己一直以來沒有被發現的心情。

 

「斷捨離其實是內心的瑜伽運動,讓我們藉由與物品對話,直視自己的內心。清理空間的同時,調整內心。」

 

斷捨離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一生的課題,就是選擇並留下必要的人、事、物。」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了空間堵塞會影響人際關係。我們活在香港的「蝸居」,地少人多,居住空間狹窄,同住者易生糾紛。

 

事實上,看似微少的物理性阻礙,例如因塞滿物品而導致窗戶無法開啟,或是房門只能打開一半⋯⋯在累積一段時間後,會形成強烈的心理壓力,也是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

 

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想要如何的人際關係。而作出怎樣的空間改變。「整理出寬敝的空間,隨之產生心境上的從容」,如此一來,就可以順利解決人際衝突,尤其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斷捨離改變自我形象

 

記得早前讀過另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姐,整理的是人生》,作者正提到「乾淨的家,會有好事發生。」與山下英子的觀點也如出一轍,空間滿滿的整齊家居,也間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並會帶來好心情。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透過淘汰舊物,轉換新物品時,我們也同時正視自我形象中的問題,在丟棄影響自我形象的物件中,同時改變及提升形象!

 

你希望自己以甚麼形象示人,便知道應「斷捨離」甚麼。

 

「斷捨離的目的,是為讓我們從『缺乏物品就感到不安』,轉變成習慣於『即使沒有也無所謂』。」 

 

讀畢此書,讓我了解到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擁有多少物件,而是擁有多少個人空間、自主權,不受物慾控制,不以東西為中心的生活。

 

© 本文由作者【nadnadlove 愛書.愛寫作.愛生活】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