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學習會,人人都懂的「蒸魚精神」

海中地職人
2024年9月28日
日前《信報財經新聞》獨家刊登銀行家陳子政的言論,報章標題為「陳子政:要有『蒸魚精神』做世一 不能靠食老本 促港重覓國金定位」,其中「蒸魚精神」異常矚目,當今世代開完會也搬出一套「精神」,要人「學習」,又來一個「蒸魚精神」。細想之下,就可發現陳子政本意良善,他所說的蒸魚精神也值得發揚光大。
報道沒有提供脈絡,例如記者專訪、陳子政出席活動受訪等,幾乎沒頭沒尾,不知是否陳子政藉《信報》發表意見。(https://t.ly/VjgNg)報道直接引述陳子政幾句說話,似乎表示該等言論意義較突出,值得讀者留意。部分語句包括︰「全世界無一個地方蒸魚夠香港蒸得好,無論深圳、珠海或其他內地城市,東南亞更不用說,無一個地方蒸得叻過香港,中外食客一試難忘。我哋精神應該要好似『蒸魚』咁,做全世界最叻嘅一瓣,簡簡單單,唔好搞咁多嘢。」「我哋要有『蒸魚精神』。」陳子政認為香港毋須舉辦太多盛事,反而應該專注於做好本來的強項,就是金融業。然而目前金融業面臨重大挑戰,先是地緣政治風險,加上「香港近年變得極度政治化」,嚇怕投資者。他建議有識之士「講少啲,拉少啲人」,挽救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不知在陳子政眼中,社會顯要說話拘捕,是否「搞太多嘢」之屬。
陳子政口中的蒸魚是烹調方法簡單的菜餚,普遍廣東、香港人採用的方法是原條鮮魚隔水蒸熟,常人會伴薑蔥蒸,蒸完捋少許豉油,號稱「吊味提鮮」。以往我有一位工作上的前輩談及如何蒸魚,他的方法可謂更突顯蒸魚的精髓。他說蒸魚完全不用配料,蒸完也毋須加上豉油、醬汁,只要蒸的時間至剛剛好,魚的美味自然出來。聽罷我認真一試,一分鐘也不多蒸。結果如前輩所言,單是一尾鮮魚,只要烹調得宜,已是嘉餚。該等美味與是否加上豉油、是否配薑蔥無關,是該種魚獨有的鮮味。上面提及有人說捋豉油能吊味提鮮只是言說,原因在此,一般人會感受鹹甜帶來的即時美味,這是人類本能。說蒸魚加上豉油美味一點,其實是喜歡鹹味。
不仗賴調味,烹調的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首先是選料,必要新鮮。好些看來識飲識食的民族,示範煮魚,就加入大量香料、醬料、配菜,甚至酥炸、煙燻,食材和烹調手法如輪轉,舞刀弄槍一般,原來他們的國度位於內陸,難以獲取海鮮河鮮。換句話說,如果能夠獲得新鮮魚類,就不用配料和特別的烹調方法來掩飾魚不夠新鮮了。
然後是蒸的方法,關鍵是時間剛好,首先要判斷某條魚恰巧蒸熟所需時間多少,一般三、四人份量,蒸約八分鐘。有些魚肉的厚薄不均勻,例如鯇魚心,背厚肚薄,要全份蒸熟,會導致部分過火。解決辦法是在蒸前用刀在肉厚處割兩三個開口,令熱力容易進入厚肉,最終各部位熟透需時相約。如果魚蒸得剛好熟,蒸後的碟只盛載很少水,魚肉鮮嫰,香味豐盈。
陳子政認為香港蒸魚獨步天下,所言非虛,其中竅門看似簡單,卻須恰到好處。沿此路進,發揮「蒸魚精神」,可歸結為兩種生活形態。
首先是活在當下,蒸魚成佳餚的第一步是選料務求新鮮,代表時機至關重要。若魚已開始腐壞,怎嚴格控制往後程序也無補於事。以吃魚者的角度而言,魚被捕上岸,當下最該使用它的方法是把握其新鮮狀態,以適切的方法烹調,除此刻外,別無合適時機。有人說現在度過歷史的垃圾時間,無事可為,活在絕望中。然而,無從左右諸多事物的運行軌跡,是否代表必然絕望?巧遇垃圾時間,個人是否就要放浪形骸,甘願成為垃圾?活在當下並非及時行樂,安逸至上,而是瞭解當下最該做的事,令每一個「當下」都成為有意義的時刻。至於何謂有意義,或許人言人殊,願意思考仍會取得一定標準。
接續是去蕪存菁,用今日的常用語句可以是極簡主義、減法生活。蒸魚之所以美味,不在於外加的怪異醬汁,或刻意雕琢烹飪奇巧,而是魚本有的鮮味,那些外加的東西甚至掩蓋並浪費魚的原味。蒸魚只不過發掘既存的美味,其他無助原味發揮的一概排除。《信報》報道引述陳子政言,對香港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又認為香港交易所的集資功能已減退。陳子政的預測與其他具備常識的人相同,表示香港人須準備過傾向簡樸的生活。當今經濟只是擺在目前的事實,引導港人反思生活形態。究竟令自己享受生活,是要加添更多東西,還是去除不必要的東西?我們受外加的事物吸引,還是生活的核心、近乎本質的事物才是心之嚮往?對各自生活的個體而言,甚麼才是生活的原味?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