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懸疑——《Goth》書評

海中地職人
2024年9月7日
《GOTH 斷掌事件》是由日本小說家乙一(本名安達寬高)所著的懸疑小說,二零零二年出版,榮獲由日本推理小說家俱樂部頒發的「本格懸疑大獎」。此書在日本頗受歡迎,甚至譯成歐西語言,網絡上亦可見英文的書評。臺灣皇冠文化出版中譯本,以流行讀物而言,《Goth》成績算是不俗。本文評論這部小說,特此聲明,我讀的是英譯本,導致未必能完全鑒賞原作。
書名叫 Goth,作者於後記有所解釋,他自言年少時經常接觸哥德次文化,他的思想浸淫在哥德氛圍中。後來撰寫小說,以謀殺、死亡為題材,與哥德次文化中暗黑的格調相應,乙一在文壇中的奠基作就以此命名。《Goth》本傳有六篇章,分別是〈暗黑系 Goth〉、〈斷掌事件 Wrist-cut〉、〈狗 Dog〉、〈記憶 Twins〉、〈土 Grave〉、〈聲音 Voice〉,另有外傳〈森野拍攝紀念照事件〉(森野は記念写真を撮りに行くの巻)。書中男女主角分別是神山樹、森野夜,兩人是高中生,就讀同一所學校。他們同樣對死亡充滿興趣,經常調查兇殺案,甚至駐足觀看屍體,但從不報警,絕少干預案中人,而且對兇手不加是非對錯的判斷。神山還會努力適應社會,成為受歡迎的人物。森野則獨來獨往,眼神、語調都不帶感情,加上她一首黑長髮、白皙皮膚、一夥淚痣(也是哥德次文化的其中一種化妝方式),身穿全黑校服,乍看之下似女鬼。全書就是敘述神山和森野一次一次探究命案,揭開不為人知的真相。
《Goth》有兩大特點值得一看︰敘事手法和異常的人物。正傳中六個短篇是不按時序記敘的故事,按該排列理解,可獲得故事的全貌。部分章節多講回憶,或是神山調查森野的往事,可謂中間加插敘事時空以前所發生的事,於是一大段落的敘述中,有兩條時間線並存,但理解不難,乙一明顯能駕馭這種敘述方式,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書中也經常轉換敘事的視點,全書以第一人稱記敘,即敘事者為自稱的「我」,但連同外傳七章之中,只有兩章半的敘事者是神山,其他是兇手,甚至非人類自述。〈聲音〉中的敘事者有兩個,同時稱「我」,閱讀時要注意脈絡,亦因如此,增添讀者猜疑、欲知後事如何的心態,甚至未到某階段,會搞不清楚所講的「我」是誰,這應是作者有意達致的效果。因為視點經常轉換,對於兩名主角的刻劃就有更多角度,例如神山自述時會交代內心世界,他人自述時會描述他們所見的神山如何;森野沒有擔任敘事者,但不同篇章的敘事者談及他們對森野的看法,可見作者意圖透過不同視點,拼成一個立體的森野。
在讀者的角度,還可進深演繹轉換敘事者的手法。《Goth》記敘神山、森野探究命案的故事,他們的行為是探求真相。然而故事永遠只從某人的觀點出發,也就是有限、非全知的角度,即使最後似乎真相大白,仍存留一定空間供讀者思考︰「這是否本案的全部?探究真相能走多遠?」小說沒有就此發揮,反倒神山和森野的調查能力超卓,比故事中的警察還要厲害,每宗案件總給他們弄得水落石出。若論作者是否有意令讀者思考真相的問題,我看是沒有,或是並非他撰作的主要目的。
書中主要人物無一正常,神山和森野對大部分人的死亡和受苦無動於衷,甚至儘量不干預他人的殺人計劃,只想袖手旁觀,不是怕惹麻煩,而是對死亡的興趣大得渴望好戲上演。其他兇手多數極端執迷於某事物,例如觀察手部、埋藏東西、為屍體拍照等,致使犯案。他們總可把成癮的源起與後來的兇殘行為連繫一起,在人的心裡是否真有此等關聯,留待讀者判斷。作者還刻意塑造神山、森野和部分兇手的成長背景正常,有安穩的生活,於是他們殘害他人,更顯得變態和無理。兇徒下手的對象也往往隨機,就是他們能接觸的人和物,因此受害者也不似如何疏忽大意、應有此報,而是純粹不幸。這衝擊常人總希望為惡行、不幸提供解釋的傾向,乙一於小說意圖展現的是︰沒有解釋,完全無理。這可謂雙刃劍,這固然突破讀者的期待,但應有一部分讀者不能忍受該等令人作嘔的犯案動機、殘忍的手法,於是乾脆棄掉小說不讀。在純粹的文學角度觀之,稍出人意料也算是優點(希臘神話已刻劃無法解釋的不幸,不算獨創),除此以外,似乎只算獵奇。
最後一點是本書比較顯著的缺點,就是篇幅。一如上述,《Goth》由六個短篇構成正傳,再加一篇外傳,整部小說刻意營造的是敘事轉折,情節引人入勝,即是故事發展是作品的核心。然而七個短篇合併起來,在角色發展、故事方面並未有明顯推進,而是架構了兩大愛好察驗死亡的主角,並記述圍繞他們發生的故事,記敘完某故事便完結,又說另一個小故事,形式就似肥皂劇、日常劇,省卻某一則故事,對全書整體情節並無太大阻礙。或者換另一個說法,就是本作構築故事的基本架構後,沒有盡力延展和開發故事。後現代的文學批評認為小說的內容並非最重要,好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也非因為故事情節取得崇高的藝術成就,但《Goth》除情節以外,似乎也沒有特別突出之處,也就只能說作者或許本來並不計劃寫大部頭的作品,寫成中文版三百來頁的小說,或許在當今市場上最適宜了。
《Goth》適宜當作消閒的小說,放在審美的放大鏡下,它沒有令人回味無窮之處,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是有亟欲讀下去的魅力。本小說獲改編成漫畫和電影,高中生、命案獵奇、幾個短篇,或許這些就是流行作品的元素,也適合製成跨媒介作品。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