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羽毛球拍,看看那兒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4年8月31日

圖片來源︰香港網絡大典
圖片來源︰香港網絡大典

早前香港教育局提出中一至三公民、經濟及社會科的課程大綱,包含性教育,最獲關注的是教導抑制性衝動的方法,課程指引的舉例是邀約對方打羽毛球。該等笑話獲多家外國傳媒報道,想不到香港循此途徑為世界增添歡笑,作出貢獻。以打羽毛球轉移視線、引導學生簽署承諾書,都只是教育局的課程指引,這些文件一疊塞來,有多少是真材實料,多少濫竽充數,市民自可判斷。本文旨在談論杜絕教育局所說的「性幻想」、「性衝動」是否合理。

 

今次教育局提供的笑料源自公民、經濟與社會科的中三支援教材「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單元的第二部分「親密關係」,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明白親密關係的構成元素,特別提出只有性未能達致親密;鼓勵與伴侶訂立界線;抑制性幻想和性衝動。勸導少年明白親密關係為何物,慎思明辨,為自己行為負責,都是應當的。不少人批評教材落伍,就連完善選舉制度後產生的立法會議員也質疑教材跟上不時代。問題不在於教學內容是否入時,而是倡導的內容脫離真象。

 

教材大談不宜過早發生性關係,於是遇有性幻想、性衝動時,宜加以抑制,才發展後續的種種教學建議。這種前提可謂片面,甚至只掌握真實情況的一小部分,而忽略重大部分。性幻想要禁止,是思想操控,這是否合理可行,具備正常判斷力的人已知,當然部分人仍要堅持,於是學校才要在重要典禮加插特別環節,每週早會諸事讓路,就要插入某個程序。把「性慾」界定為「性衝動」,更是見葉不見林的表現。

 

有心理學家探討「性衝動」,例如佛洛伊德、容格(Carl Jung),他們提出的「性衝動」連帶理論,理解時要套用他們提出的脈絡。日常語言之中,「性衝動」可按字面解,就是某人突然希望獲得性滿足,若不立即滿足,該等渴望仍然或會消退。稱之為衝動,著意描述它屬情感,而非客觀,即是某人未必需要獲得滿足,而是突然有性的渴望。「性慾」則不同,「慾」可以代表渴想、需要,在中華文明之中,慾往往是中性的,反對縱慾和禁慾,而是適當地排解慾望,華夏子孫就「與慾望共存」數千載。

 

性慾又是甚麼?與其他求生本能一樣,是導向物種存活的機制。飢餓是身體發出要攝取能量和營養的訊號,睏倦是身體發出要休息的訊號。性有些微相異,就是不立即滿足,並不如飢餓疲勞一般,會威脅生命,但對於人類這一物種而言,可謂相同。一人不進食,一人死亡,他繁衍人類這物種的能力結束。一人不交合,他不死亡,但他繁衍的能力也結束,對人類而言同樣損失了後繼的生命。因此從人類自然發展史的角度看,性滿足與飲食、睡眠、安全感等,同等重要。

 

當然人並不只活在求生機制之下,還有文明,斷不會為求繁衍,就不論時地響應身體的性呼召。節約慾望旨在避免過度受肉身擺佈,慾念獲適當滿足,可導向合理健康的生活。渴求獲得滿足而不論情境,謂之衝動。例如都市人深受工作、生活環境、人際關係困擾,容易追求高脂肪、高熱量、高糖的食物,明明正餐吃過,還要在閒時找甜食、炸物、各式飲品,這就叫衝動。正當飲食不叫衝動;飽餐後仍想進食,謂嘴饞;沒有吃正餐而渴望進食,屬正常,最多謂「不能捱餓」;三天不進食而渴望充飢,怎也不能說這是嘴饞或衝動吧?同樣道理,少年發育,性機能和心境邁向成年,也即是具備生殖能力,九月一日發情,或許是衝動;二日、三日,延續多日發情,可不是一句衝動了事。營養師教導人癮起時以健康的食物代替高油鹽糖的食品,並不只會指責平民百姓抓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為衝動。

 

不認識性需求,錯誤詮釋身體一而再發放的訊號,一味抑壓,往後發展會變得隨機和難以駕馭。佛洛伊德提出不同成長期會格外關注某器官帶來的愉悅,三個時期分別為肛門期、口腔期、性器期,其中性器期是某人喜歡透過觸摸、刺激性器來獲得滿足,過度縱容或壓制這種心態,會導致日後對性慾望的扭曲,可能以為性是羞恥,或過份追求性滿足,而無從估計縱容和壓制會導向哪種情況。後來心理學界對佛洛伊德頗有批評,他的學說未必可以完全套用。於此值得借鑒的是不恰當地抑壓性慾,會否導致青少年扭曲的認識,甚至心智和自制能力?

 

中央人民政府近年譴責「躺平」,指斥這是不思進取,妨礙社會發展的取向,躺平其中一項生活形態是不生育。該發展的時候遭受過度壓抑,後來希冀它運作如常,實屬奢望。國家發展當前,小小特區不貢獻開發社畜人礦的潛力,轉而把青春男女正常不過的性慾一概劃為妄撞衝動,不正像他們日夜恥笑的左膠北美社會,告訴學生他們非男非女嗎?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