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係越跑越好定越跑越傷?

Owen@taekwondowen
2024年8月17日
跑步這項簡單而自由的運動,吸引了無數渴望健康與活力的人。無論是清晨的公園慢跑還是齊齊挑戰的馬拉松,都充滿著挑戰與樂趣。然而,圍繞著跑步的風險,從膝蓋損傷到突然猝死,這些陰影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可怕?在開始討論跑步的風險之前,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對這些風險的理解,究竟有多深?
跑步真的有那麼安全嗎?
任何運動都必然有其風險存在,跑步亦不例外。事實上,不少人都會認為跑步是自然而且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實際的情況是:即使是像馬拉松這樣高風險的運動,每年都在香港,甚至在今年奧運會,都有不少大眾參與,但同樣可怕的事實是,在香港參與馬拉松比賽不斷出現參賽者猝死的新聞。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對跑步的風險有如此大的誤解呢?
(渣打馬拉松2024|猝死30歲工程師專才計劃抵港 原約友賽後午膳,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98363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渣馬|10年來4跑手猝死最年輕僅24歲 長跑心臟負荷大須留意3大警號,原文網址: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172341/渣馬10年來4跑手猝死最年輕僅24歲-長跑心臟負荷大須留意3大警號?utm_source=sthwebshare&utm_medium=referral)
從風險到現實:如何正確理解和應對跑步風險
跑步是否會導致嚴重的身體損傷,往往取決於運動者的準備程度和防護措施。返回基本步,如果你對搏擊毫無概念,你會參與任何形式的擂台格鬥嗎?同樣道理,不少參加馬拉松的參加者,可能完全沒有馬拉松的經驗,又或是只有簡單的「跑下步」,卻以為自己可以參與正式的比賽。
此所以最大的風險之一,是人們對於自己身體能力的無知和過份自信,以及漠視了跑步作為運動的一種,本身就有其必定存在的基本風險。跑步本身不是單純的帶氧運動,更不是用作減肥的休閒活動,即使是跑馬拉松本身作為長距離跑,重要的事實是,馬拉松的目標都是在「鬥快」而不是慢跑。
因此,如果參加者本身的肌肉能力不足,再加上帶氧能力或心肺功能本身不強,在忽然面對馬拉松這種活動強度不低的運動,對於身體的負擔是其大的。除了身體上的準備,心理上的調整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在跑步中,過度焦慮和對風險的過度擔憂,可能反而會增加受傷的可能性。具有正面心態和適應性強的運動者,通常在面對壓力時更不容易受傷。這提醒我們,運動不僅僅是對身體的考驗,更是一種心理上的修煉。
跑步的本身雖然看似單調,但一些簡單的元素改變,例如時間,速度,斜度等等,其實已經令同樣稱為「跑步」的運動變得截然不同。而對於新開始運動的人而言,如果一開始採取長跑作為運動,帶來的傷害可能比起得益更多。
人的基本身體質素,除非你是古代的信差,否則不應該是需要長時間跑步的能力。在面對日常生活當中,突然的快跑(例如追巴士)可能比起長跑更常見。而對於忽然用力的情況,其實身體需要更多的肌肉比起帶氧能力更為重要。又或者,如果想要嘗試跑步的話,可以採取較低撞擊的跑步方法,比起貿貿然出街跑步更安全。
跑步的意義:不僅僅是運動
(延伸閱讀 :搏擊選手的體能訓練(一):長跑對提升體能有用嗎? )
跑步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強健的體魄,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正如在延伸閱讀的文章當中提及,傳統而來不少搏擊選手都認為長跑是用升提升體能的一種方法,但更多的時候,長跑是用著鍛鍊意志和提升心理質素而多於實際提升比賽的「體能」。
當我們在晨曦中跑步時,那種感受到的自由與放鬆,遠非運動場上的肌肉鍛煉所能比擬。跑步讓我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面對困難時的從容與淡定。那麼,你如何看待跑步的意義?它是否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運動,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面對風險和挑戰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獲得更多的成長與啟發?
結論:跑步的風險與回報
本文的重點,並不是叫讀者放棄跑步,而是要調整自己對於跑步的目標和更深入了解跑步本身的意義。
跑步雖然有風險,也是致命的。但在深入的認識和正確的運動方法下,這些風險完全可以得到控制。我們不應該因為對風險的誤解而錯失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相反,我們應該基於正確的資訊,勇敢地走上跑道,感受跑步帶來的愉悅與自由。
讓我們重新審視跑步的意義,並問自己:跑步對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它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