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誠實,以及其他

海中地職人
2024年8月15日
上回談誠實,論及有人認為誠實對人類社會有益,我提出該等理據從效益主義的角度看,另有一點則從本質上支持,就是誠實與人追求真的本質相應。這些能否成為支持誠實的理據,視乎某人是否同意為群體帶來好處就是善,以及人效法本質就是善。這些都似乎沒有對誠實者本身帶來直接利益。其實修養至誠實,對自己會帶來益處。
誠實的人明白「真」的重要,也會重視他人求真的嚮往,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被騙之苦,不願欺騙他人。既然自己渴求知悉真相,即相反而言,不獲知真相,甚至以為得知真相,後來卻發現受騙,傷害很大。誠實者較能從這角度,免除他人遭受該等痛苦。這與飼養寵物的人容易愛護動物、出身於低下階層的人理解民間疾苦、經歷暴政的人瞭解權力受制衡之必要,道理相同。此處或受質疑︰「個人誠實,不代表諒解他人,繼而不欺騙他人。不願受騙卻欺騙別人者,大有人在。」好像成理,就似很多曾做僱員的老闆苦待員工、曾有青春的成人打壓青少年。誠實並非人類德性之中的核心,不會一朝誠實,世界和平,還須其他德性輔助,即是假如一人誠實,但缺乏同情心,也可能做出欺騙惡行。若論看似誠實者最終欺騙他人,倒要詰問到底此人是否誠實。
除非逼不得已,誠實的人不容許自己說謊,甚至在說話前有責任確認真相,否則胡謅一遍,原來是虛假,即使未必故意,但也把錯誤的訊息傳遞開去。這心態鼓勵他重視真相,增益他求真的嚮往。所謂真相,沒有人能完全把握,一如香港哲學家陶國璋所說︰「人活在全知與無知之間。」人無法知曉所有事,但又並非全然不知。人既然無法得知真相的全部,又有知更多的潛力,誠實的人又要求自己所說的為真,自然追求增加自己所掌握的真相。於是在確認資訊真偽、累積知識等涉及事實和真相的範疇,誠實者會較認真。
既然不容說謊,遇上難纏的沉疴、無法顧左右而言他耍掉的問題,誠實者務必正面回應,即是不縱容自己迴避問題,推卸責任,轉而建立勇於承擔的德性。誠實可分兩層面︰對人和對己。別人提出問題,坦白回應完,倘無罪咎,固然大可侃侃而談。如果事涉己身,甚至有責任應對,有人會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點近日獲高志凱確認了;有人會努力找污水往四週撥,轉移視線,小粉紅也精於此道;有人會屏息靜氣,先不視問題指向自己為冒犯,然後與提出問題者一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方案。首先堵塞逃避的退路,才有後續解決問題的取向,這也是誠實中對己的層面,檢討自己過失,若真有缺陷,不敷衍塞責,而力求改進。
把上述重視他人求真、重視真相、肯承擔責任的相反表現,設想至說謊成性的人之上,就可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想法。由於真相不重要,人沒必要求真,求真算不上甚麼高尚的取向,談不上損害這等嚮往,欺騙只是求生存,沒有大不了。人要知多少不重要,資訊、知識(於此應該會一概化約為資訊)取得剛剛夠用就好。利益所至,盡皆知曉;無關轇轕,棄若敝屣。事故忽發,慘遭質問,要承認過錯太難,改善太艱辛,倒不如諉過於人,構築一道生產線,一遇追究的苗頭,立即把對方導向怨天尤人的流水作業,總之「責任不在我方」。
正如上回,我不主張極端誠實,也不把誠實視為至高無上、解決一切問題的德性。花如此多篇幅談誠實,旨在反映培養德性有「輻射作用」——以誠實為中心,觸類旁通,建立其他德性,或至少特質,繼而造就更佳的自身。有些人會問他人︰「你如何做到某某(一些德性表現)?」真正具備該德性的人或許提供不了確切答案,執行第一、二、三步驟,十碗水煲成一碗水,早晚兩服,七七四十九日即成。德性往往由個人的價值取向奠基,再由習慣逐步建立起來。例如︰遵守承諾的人傾向守時(與對方約定時間是一種承諾)、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說到做不到是違反諾言);忍耐的人較常聆聽(不急於表達己見)、理財較審慎(控制金錢慾,務求看清風險)。某日,甲君看見乙君既守時,又願意聆聽自己吐苦水,理財還不錯,逐件問對方「你怎樣做到?」未嘗不可,但容易見木不見林,見山不是山。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過來,人(和國)建立或摧毀誠實,以至其他德性,會是何等模樣?某君一覺醒來,猛然發現好像落後許多,遙望他人彷彿坐擁優厚條件,歸因於歷史偶然,或個人不幸,四圍拾掇,力圖尋回虛幻的自信。佛教說「命」不能改變,「運」則可以,有些人(和國)談命運,殊不知自己的運自己也有份編寫。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