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他們仍在說謊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4年8月9日

圖片來源︰《馮睎乾的十三維度》,截自黃子華《兒童不宜》
圖片來源︰《馮睎乾的十三維度》,截自黃子華《兒童不宜》

今年三十歲,位列世界第一的運動員剛奪得奧運金牌,得獎後宣稱要思考前路,暫時未有下一步計劃。三日後宣佈退役,聲言專注於慈善基金會的工作。再過兩日,某大與政府有密切聯繫的股份有限公司公佈該名退役運動員將擔任該公司的職位,幾日後履新。上述事例,姑隱其名,容讓讀者以抽離的角度看看,多少人相信該名前運動員的言論真確?絕無轉跑道的準備?


 

古今中外,普遍社會都推崇誠實,鞭撻欺騙。主張誠實的理據有很多,大都從功利角度而言,例如誠實促進互信、有助建立最真實的自我、增強社會的連結等。有一點屬於從本質上支持,就是誠實與人的本質相契合,欺騙則牴觸。人與生俱來有求真的嚮往,嬰兒玩 peek-a-boo 時再看見父母的面容而笑、尋常百姓窺探明星私隱、學者鑽研學科裡最精細的課題、記者尋根究柢挖掘真相,都是求真的表現。若問上列人等求真來達成甚麼,固然可以指向實利,但誠實地回答時,或許就是不求甚麼,知悉真相、展現事實,對於人類智性本來就具備價值。求真是求衣食、求異性、求安逸以外,人類另一範疇的本能,有時該等取向還超越滿足維生所需的本能,因此人類求真的一面,不應被忽視或低估。


 

建基於此,不誠實可謂罪大惡極,撇開實利的部分(即是摧毀互信、離間群體、造成損失等),欺騙從本質上與求真相違背。例如甲君昨天與乙君聲言 A 為真確,乙君信以為真,認為獲取新知識,求真的取向得以安頓。豈料今天得知 A 是虛假,而且甲君說謊,存心欺騙。乙君的內心會層層推進︰「我心懷善意相信甲君,怎知他欺騙我,這樣是忽視我渴望知道真相的心,即是貶低我的價值。」一般而言,絕大部分人不會作上述推論,這只是意圖以文字呈現人由受騙至感受傷害的心靈進路。欺騙對人的心靈損害,可謂單憑這一點已夠嚴重,因此即使並未有人際關係、金錢等方面的實際損失,人極其厭惡不誠實。


 

厭惡感會隨時間消減,即是乙君今日發現被甲君所騙,或許怒不可遏;十年過後,述說經歷時,已可輕描淡寫,最多不與騙子來往。然而人對欺騙行為乃至不誠實特質的戒懼不會減退,因為不誠實最令人擔憂之處是不知說謊者哪句真、哪句假。若說謊者全然作假,只須看待他所有言論為非事實則可,但我們無法斷定某人任何時候都說謊,因此實際交往時,面對不能信任的人時,人會懷疑對方的說話是真是假。將信將疑對人產生的威脅更大,美國前國務卿龐比奧(Mike Pompeo)在二零二零年提出一個看待國家與個人都頗有見地的做法︰「先不信任,後再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國家具備資源查考他國是否值得相信,個人則未必,但先不信任,竟成為面對不誠實者時明哲保身的重要手段。


 

有人認為說謊並非十惡不赦,在戰亂、面對精神病患者時,所謂「顧全大局」的情況下,說謊往往出於善意,坦言反而有害。除了極端擁護誠實,把誠實奉為鐵定天條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反對。但上述是特殊情況,自有權衡輕重的辦法,不能基於該等情況下說謊有益,繼而推論其他情況說謊都是應當的。「因為有些情況說謊較好,表示說謊從本質而言沒有問題,也代表很多情況下也可以說謊。」正是容許自己說謊的人經常持有的滑坡謬論。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如何都說真話與無論如何都說謊之間,還是有很大變通的餘地。無法講最直接的真話時,仍可以委婉地說;連透露事實也有罪時,還可以緘默不語。毋須因為坦言有礙,就大義凜然地侃侃撒謊。友好宴客,一心款待,花時間心神找來預計合宜的餐廳,精選菜式,卻不合獲邀者的口味,賓客毋須直言難吃,大可說︰「材料新鮮,製作用心,只是我暫時未吃得慣。」或者完全不提菜餚,只消說︰「感謝邀請我來新地方,安排一段相聚時間。」有人會立時指責這是「語言偽術」。自從香港某特首上任,自鳴精於應對詰問,實乃文過飾非,逃避問題,招致公眾反感,連累其他人修飾言辭亦遭非議為不懷好意,實屬可悲。


 

二零一二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論壇(那時還有這種玩意),參選人唐英年指責梁振英「你呃人!」(你騙人)「你講大話!」(你說謊)成為全城關注的語句。犬儒說政治人物說謊絕不希奇,毋須大驚小怪。該留意的是文明開化的地域明白政治人物會說謊,但同時認為誠信極重要,因此政客被揭發說謊,要迅即下台;他們面對極尷尬的問題,也只好蒙混過去,而不能說謊。唐英年揭穿對手說謊,預計此舉會重挫對手選情,是封喉一劍,可見他當時相信香港社會,甚至准許他選舉的人,還是具備這程度的文明。今日再問問唐唐,面對一群面目模糊的嘍囉,他會否 distrust and verify 呢?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