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都用AI,用AI撰寫學術報告又有乜問題?挑戰與思考:香港學界的現實與未來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4年7月27日

Cover image

AI撰寫學術報告的挑戰與思考

近日,我接觸了幾位在學的大學生,心中不禁生出羨慕之情。他們生活在一個資訊充沛且能夠便利地應用AI的時代。然而,對於「讓AI來寫這篇報告」的想法,卻在學術界引發了不小的風波。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學生和研究者開始考慮用AI來撰寫學術報告。想像一下,如果能在幾分鐘內生成一篇完整的論文,這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但在應用AI技術撰寫論文時,這真的如此方便嗎?

原創性:文章的作者是你還是AI?

AI生成的內容是否真的是原創?當前常見的AI模式,例如Poe或ChatGPT,其運作模式並不是單純「生成」內容,而是「整理」不同的資料。如果有看過《鋼之鍊金術師》的讀者不難理解,這種模式實際上類似於鍊金術,即將不同元素轉化為一篇新的文章。

當AI通過分析大量數據生成內容時,這些內容有可能只是對已有資料的拼湊。雖然我們過去撰寫學術論文時,常常也以「拼湊」的方式來進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明確的方向來完成報告,而不僅僅是填滿字數。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以人力尋找不同的資料來源,理解引用這些資料的原因和選擇背後的邏輯,才是關鍵。在這個分析過程中,涉及了人為的運作,而不是單純的資料整理。

深度與理解:如何提出分析?

AI雖然能生成語法正確的句子,但它是否能像真正的學者一樣,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批評?AI真的能理解學術論文的深度嗎?

筆者曾嘗試讓AI搜尋資料,結果發現,雖然有些格式和資料來源的引用方法符合常見的報導或學術文獻,但當進一步查找這些資料時,卻發現許多所謂的資料來源其實是杜撰的。這些格式雖然正確,但相關出處並不存在。

另一方面,即使輸入正確的資料進行分析,AI的分析仍然是基於語言和邏輯,而非深入的學術知識。若針對社會科學或文學類的分析,AI的功能便會有所限制。學術培訓的目標在於提升對事物的觸覺和直覺,這些能力並非單靠資料得來,而是日常觀察、理解和感受所鍛鍊出來的。

工具就是工具,人才是工具控制者

在數位化迅速發展的今天,AI無疑成為了寫作中一個強大的工具。然而,不論技術如何進步,工具始終只是工具,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使用它的人。人才是工具的控制者,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才能有效利用AI技術來輔助學術研究甚至是日常的寫作。

若依賴AI生成內容而忽視自身的思考和分析,將削弱學習的深度,要知道,強大的AI也有其技術限制。相反,當我們將AI視為輔助工具,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和創作時,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寫作質量,還能促進思想的碰撞,激發創新。

學術的核心在於人類的思考和探索。AI可以幫助我們處理繁瑣的數據和生成文本,但無法取代獨立的思考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善用這些工具,讓它們成為提升我們能力的助力,而不是依賴的對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學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探索更深的知識海洋。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