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了,迎接被淘汰的命運

子川

子川

2024年7月24日

但願村民能夠明白和接受,竹園村是真的年時已高了,不可能永遠陪伴著他們和下一代
但願村民能夠明白和接受,竹園村是真的年時已高了,不可能永遠陪伴著他們和下一代

最近一次回香港的家途中,我留意到竹園村寮屋區一處入口,給村民掛上了兩排橫幅,內容是關於抗議政府逼遷,不聽取他們的訴求。回家後我翻查新聞,始驚悉那處將要興建公屋,村民最遲需於今年內遷出。

打從出生開始,我就是居於竹園村附近一帶。這個寮屋區雖然我一次都沒走進去過,卻也可說是伴隨著我成長的一部分。如今得知該處將要夷為平地,即使我不是村民,卻也難免牽出絲絲不捨與遺憾。

其實在竹園村的清拆以外,我家附近的環境於近年也出現了不少變化,變得令我越來越陌生。近來我經常會打開Google Map的街景功能,回顧從前城裡各區的面貌,尋找丟失了的兒時記憶。我所居住的區域,Google Map最早可以翻尋的時間是2009年。從那時的實景可見,我家樓下的幾塊霓虹燈招牌依然高掛,更重新給塗漆翻新過,鮮艷的顏色令它煥然一新。也許店主當時都未曾想到,不到幾年政府就要求把這些五光十色一一摘下。

固然最終消失的,還不止於燈牌。我家所位處的街道,由於發展已有一定歷史,不少店鋪都經營已久,可近年是一間接一間的相繼結業。縱然在一般情況下,空置的鋪位不久便有新商戶承租,不過如今街道的風貌已與從前全然不同。以前下樓見到的,是招牌精致的銀行、酒家、金行、菜館;而如今看到最多的,是門面簡陋的菜市場、魚檔、凍肉鋪……

除了店鋪,這裡甚至連街道的形貌也產生了轉變。沙田坳道本來有一個小巴總站,就挨著竹園村旁邊,我在網上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此站早在八十年代初已啟用。忘記在幾年前開始,政府有意在此興建一個全新的有蓋小巴總站,日後乘客等車不用再日曬雨淋。直至去年,這個名為「黃大仙公共小型巴士(專綫)服務總站」的新小巴總站終於落成,就緊鄰著沙田坳道,位於一塊清拆廉租屋大厦後閒置已久的地皮上,自此沙田坳道小巴總站便完成它的歷史任務。為了配合新小巴總站的設計,工程規劃中需要將沙田坳道西側的行人路切斷,以開路給小巴駛進站內,而這條行人路正是我從小到大回家必經的路。如今這條路依然能用,只是走起來會比以前崎嶇不少,既要走一小段上下斜的路,還要過馬路看車和上下幾級樓梯,若然要拉行李箱或推嬰兒車之類都會變得不便。

這個新小巴總站,我印象中是建了不短的時間。以前每次走經那段路,都會被修路的障礙物和噪音而弄得煩心。只不過如今此站建成了,也不代表雲開霧散,因為周邊的工程依然多著。眾所周知,黃大仙區是香港的一個老區,而我所居住的地段可說是老中之老,區內住宅多是飽歷風霜的唐樓。在這幾年間,不同地產商先後登門造訪我家,帶著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請求住戶配合收購。附近一些唐樓已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甚至完成了清拆,正在進行重建工作。所以這裡一天到晚,都可感受到熱火朝天的施工氣氛。

以上種種的變遷,加上對昔日的懷念,使我對黃大仙這一帶的厭惡感日益強烈。為什麼我選擇移居澳門,這亦是其中一個不能排除在外的理由。目前我在澳門所住的是新填海區,類似於香港的新市鎮,周邊環境和配套也挺完善舒適。在這樣一個對比下,無疑會顯得我的原居地更加不堪,它的不堪很大程度源於老舊,處處醞釀著清拆重建的可能性,卻又看不到區內面貌轉型的曙光,居民更是年長的人佔大多數……

 

那天看到竹園村的抗議橫幅後,我回家上網查找資料,還找到了一張來自這區老照片。這是一張黑白照,內裡的景象非常有年代感,估計是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所拍。那張照片在當刻隨即深深吸引到我的注意,因為這是我第一張發現能拍到我家房子的老照片。

從照片中可見,那個年代的竹園村跟今天大同小異,同樣是一堆密集的低矮房屋,就是規模比今天的更大。拍攝者以不遠處的唐樓群襯托竹園村,那些唐樓坐落於山腳,傲氣十足的俯視著山下的寮屋區,而我家房子正是其中之一。從我家窗戶看出去,確實可以望到竹園村,這本來是沒什麼稀奇。不過從這張老照片我察覺到,在今天早已建滿高樓的後山,當年仍是空禿禿一片。

一張無意中發現的老照片為我帶來了衝擊。它提醒了我,這個近年令我生厭的老區,在幾十年前也曾是一個年輕活力的地方。包括我家房子在內的那些唐樓,在那個時候相信都是落成才沒多久的「新樓」,同時因為背後沒什麼更高的建築物,它們乍看上去還有點像是依山而建的低密度別墅,整體感覺跟現況相比可說是有天淵之別。

看過這張照片後,我對這區的不滿並沒有消除,畢竟此地現今確實存在著很多令人不適之處;只不過呢,它霎時令我對生命的多變無常添上些微感觸。一個地方好比生命體,就如同人一樣,都會隨著年月而逐漸老去。我不期然想起了我的前老闆,他年輕時是風光無比,擔任過不少要職,受到廣泛尊重。如今已老態龍鍾的他,總喜歡翻看自己過往的人生。他的公司成立已有數十載,我有感其營運方式與規模都開始跟不太上社會步伐,如今就如同他人一樣,生意已是江流日下。

只要沒有英年早逝,衰老就是人生必經之事。我很愛看從前的港星,有感那個年代的明星更有魅力,但說到底也不過是喜歡他們當年盛顏時的美和帥,還有年輕力壯時的才華而已。時光更迭,當年的顆顆紅星今天都老了,雖然他們大多保養得宜,經常受到粉絲的稱讚,卻也始終免不了吐槽的聲音。比如是今年已56歲的「玉女掌門人」周慧敏,誇她是「不老女神」的粉絲有很多,卻亦存在不少對她外貌指指點點的人。對於變老她是樂觀面對,希望自己優雅地老去,不過現實的殘酷是難以抗拒。去年她在美國舉辦巡迴演出,由於唱歌發揮不理想,有網民直呼她應該「老了就退休」。估計她聽到後,或多或少總會有些許失落。

其實如果可以青春常在,又會有多少人願意變老?再多正面的能量,也許都不過是用來安撫自我的良藥罷。比起表面聽來灑脫的抒發,我反而更欣賞台灣四大天王之一——王傑對老去消極。他在2018年發行一張專輯的名字《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道出了他的心聲和對生命的感悟,簡潔而深刻。誠然我相信他並非完全消極,不然也大概不會再發行新專輯了。他從容接受自己過氣,歌聲不及從前,這些本來就不可能會令人快樂的事情,但估計他仍會盼著,盼著有歌迷願意愛上不再非凡的他。人數多與少已不太重要,只要還有這樣的人,足矣。

即便蒼老總與頹喪與悲傷掛勾,可一日未死日子依然要過。面對這把歲月刀,我們何必執著於一直活得精彩、豐盛和好看?找出令自己最舒坦的方式,安安靜靜地把餘生度過,未嘗不是個更實在的選擇。

© 本文由作者【子川】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