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鬥爭可以休矣

海中地職人
2024年7月11日
多年前,我參加一個公務午宴,席間有幾名職級相同的同事,以及初見面的合作夥伴,彼此年紀相約,大概二十幾不足三十歲。公事談完,午餐將近尾聲,各人閒談起來,有人不知從何掀起新一代年輕人工作態度的問題。
再度申明,當時的同事和合作夥伴初次見面,談起所謂的下一代竟一見如故,不久前一本正經的模樣全然消退。他們討論的焦點在於二十出頭、初出茅蘆的年輕人看待工作的眼光、處事方式,乃至對答如何「古怪」,其實是不切合他們期望。我沒有這般見識,只似愚人旁聽左一言右一語對「下一代」的壞話,邊聽邊想︰其實數落的對象只比我們年輕幾年。
出生較早的人批評晚輩,每個年代的人都樂此不疲。方今網絡發言只在彈指之間,三十幾歲批評四十幾歲,二十幾歲、十幾歲也有渠道批評較年長者,言論總算平衡些許。這種以出生年期為界線,劃定族群,彼此指責的行為,形成「年代鬥爭」。
考究年代鬥爭的形成,可謂人的本性使然,它的吸引力在於既圍爐又排他。試設想原始初民的生活形態,人極需在群體中獲取安全感,否則難以取得食物、居所、配偶等,維生和延續後代都不獲保障。渴求保障沒有因文明發展而停止,加上在現代社會中,擁有他人認可也在工作、社會福利等方面取得優勢,在祖先遺傳的基因和現實環境塑造下,力求族群認同幾近人類本能。
然而單純融入群體,只會成為平庸之一員,有限的資源分給眾多族人,或許會僧多粥少,於是就要首先分發予鶴立雞群者。加上族群不可能無限接納人員加入,避免分薄資源,於是族群發展至一定程度,就要落閘,排拒他人,界定本不屬於族群的人為「非我族類」。與圍爐並舉的人性,竟是排他。在現代社會,對資源匱乏的憂慮沒有減退多少,乘著現代的媒介,例如社交媒體、消費主義的鼓動,人被告知最好建立既有別於平庸大眾,又為人接受的個性,排他又成為一種建立自身的手段。
上述只是概述圍爐和排他促使年代鬥爭一直存在,但我堅稱這等想法站不住腳,只能對於人不論社會簡單抑或複雜,依舊憂慮存活,而表示諒解。年代鬥爭更不會提升存活的機率,或改善丁點生活品質,實在不必。
以年代把人劃分,只能片面顯示某群體的人之特性,卻容易偏差,本文甚至大膽斷言,以年代把人歸類,實乃無聊。分類的目標是令我們瞭解類別之間的差異,繼而快捷準確地辨認不同類別的事物,例如脊椎動物有五類,各類互相排斥,我們依據種類的特點,就能辨認某動物屬哪類,再指出牠其餘的特性。以年代劃分人,只代表某人在哪年出生,年代的界線也沒有關鍵的影響,試想 1999 年和 2001 年出生的人差別在哪裡。胡亂依據類別判斷也容易犯「分割的謬誤」(division fallacy),即假定個體具有集體的同一屬性。老人和少年具備的性格特徵、對事物的看法相近者不少,同齡人之中生活習慣、知性發展、性格、價值觀卻可以大異其趣,硬要說某年紀的人、某時期出生的人就具備某習慣、思想、態度,是把稍有可能出現的傾向,誇大成幾乎必然的事實,對認識千差萬別的個體毫無助益。
標籤某年代的人具備某特性,往往都是向負面想,例如中老年人假定三十歲以下的人做事不穩健,二十出頭的人假定四十歲以上的人食古不化,輕易地隔絕自己年齡層以外的人。正如上述,同齡人的差異也可很大,年紀漸長,際遇各異,日益發展,昔日友好在思想上、個人修為上也可以越行越遠,很多人在中年的孤獨感也由此而來。然而年齡相差較遠而具備相同志趣的卻大有人在,如果在未及認識前就用對年齡的成見斷絕深交,無疑放棄很多結交好友的機會。
不能準確認識別人、放棄值得結交的朋友,都是年代鬥爭顯而易見的弊端,但無數人仍喜歡偶爾就拿起別人評頭品足一番,並總要拉上年代的罪名,彷彿小孩信手拈來玩具,隨意把玩又放下。行為背後的傾向是喜歡埋怨,埋怨的對象首先是別人,遭逢失意,即時的反應是避免承認責任,轉而偵測有否自己以外的因素致使壞事發生,最容易找到的是另一個人。要探求別人的錯處,時得時不得,但一歸因於別人出身和背景,竟也順理成章(至少在埋怨者的心目中),似乎提供自圓其說的答案,內心終究覓得安頓。年代鬥爭的起始點,未必在於人不辨它的謬誤、欠準確處,而是怪罪別人換來代價低廉的舒泰,我們竟然如原始人在手邊抓起方便的工具,一用再用,最終信任它起來。
我有位恩師,他年輕時目睹父親經常醉酒,嘔得遍屋污穢,他立志長大後滴酒不沾,結果他除了不喝酒,還一直過健康生活。我們飽受年代鬥爭所害,自潔清醒,抑或栽頭爛醉,操之在己。我年幼時已覺得因年紀而批評另一代人之不當和無聊,只望沒有成為自己討厭的成人。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