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風景,同樣民情——又是「旅遊透支」

海中地職人
2024年6月21日
假日到外地旅遊,是很多人嚮往的事。現在資訊流通,交通便利,還興起「窮遊」,旅遊的門檻降低,再加上全球各地都在武漢肺炎疫症過後回復正常,旅客人數節節上升。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二零二三年旅遊人數已達二零一九年疫症前的 88%,預料本年會完全恢復過往水平。奇特的是並非所有地區都享受這片榮景,世界各地不少人對旅客湧來抱抗拒態度。
西班牙馬約卡島(Mallorca)上的彭馬市(Palma),上月底有市民發起遊行,警方稱有一萬人參與。遊行人士高舉的標語包括︰「你看四處都是外國人。」「旅遊業養活我們,卻不讓我們活下去。」遇上同樣窘況的還有同是西班牙屬地、位於北非以西海域的加那利亞群島(Canary Islands),四月二萬人參與遊行,表示深受旅遊業過份旺盛困擾,當地平民面對租金和物價飆升、資源過度耗用於招待旅客的問題。原來加那利亞群島的經濟仗賴旅遊業,35% 的 GDP 和 40% 職位就靠旅遊維持。在某些國度,向米飯班主舉牌反抗稱為「吃飯砸鍋」,要嚴辭譴責了;在開放的世界,片面受惠的人還是有發言權,一地獲取金錢,該地人民仍然可以反省經濟利益以外的事物。加那利亞的業主眼見旅遊暢旺,紛紛把物業改為租予旅客,租金高企,恰巧加那利亞的平均收入是西班牙最低的,不少人被逼另覓居所。當地居民指附設酒店和泳池的遊客區用水量是住宅區的七倍,表示除了物價高昂,倚重旅遊業也令社區建設偏廢,犧牲當地人的基本需要。
這種旅遊業侵蝕本地人的生活狀況,學界稱為 overtourism,華文世界暫未有公認的翻譯,本文姑且稱為「旅遊透支」。旅客固然為城市帶來現金,支持發展旅遊業者大講他們如何推動經濟向上,創造多少職位,多少人從中享受成果。九十年代香港還稱旅遊業為「無煙工業」,渲染它具備工業增加收入的特點,卻沒有污染的流弊。時至今日,證諸事實,旅遊業並非全無污染,弊端極少的想像也要破滅。
飽受旅遊透支困擾的城市還有意大利威尼斯和奧地利夏舒達(Hallstatt),兩城各有一詞足以代表其困境。威尼斯被「迪士尼化」(Disneyfied),當地人提出這詞語,指該城原有的社區建設,包括學校、民居、店鋪等,被改為歷史主題公園,供旅客的床位還多於居民的床位,好些人不能找到居所。目前威尼斯居民有五萬,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三分之一,顯示這城市飲譽國際,足成人類公認的遺產,慕名者紛至沓來,本地人卻衰減,威尼斯全城變為主題樂園,儼如遺跡。
另一個詞語是「好 IG」(Instagrammable),表示旅遊熱點景致優美,適宜拍照,再上載至社交媒體供人觀賞,少不了炫耀、呃 like。夏舒達可謂這風氣下受害的城市,當地風貌獨特,具備湖光山色、巴洛克式建築,據說動畫電影《冰雪奇緣》(Frozen)靈感來自該鎮,韓劇《春日華爾茲》亦在那裡取景。童話般的美景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真正到此一遊,他們往往在最具代表性的位置拍照,匆匆走訪,即日離去,令這個七百人居住的小鎮塞滿旅遊巴和打卡客(只為拍美照而到訪,卻不深入遊歷的旅客)。有人說過門都是客,總之在你家門前付鈔,無論如何都要招呼。夏舒達的狀況糟糕在於寧謐小鎮本來接待不了倍於居民的遊客,該等人還要掠門而過,不為當地帶來豐厚利益。這等狀況香港人是否非常熟悉?
西方人不會對外來客無限包容,上述各地市民都有抗議行動,除了上述遊行示威外,他們還堵路,成立組織,其中一個就是叫「加那利亞受夠了」(Canarias Se Agota)。公民集結,表達訴求,爭取合理權益,也是香港人似曾相識的畫面,現在只能從國際新聞遙望追憶。與各地相同的是香港的主事者與外地都非常歡迎旅客,似乎帶來衣食,就要俯首稱父母,違反他們意願,就是大逆不道。夏舒達市長舒慈(Schuetz)談應對方法︰「所有人都知遊客太多,但我們不能堵塞街道,阻止別人來,他們確實有到訪的權利。這又不是絕路,因為旅客會經過夏舒達,再往其他城鎮。」相信夏舒達居民對市長的無所作為不會滿意,但相比東方小城的主事者談及旅遊業之言論,已動聽十倍了。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