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掌握「溫柔而堅定」嗎?——確定與釐清

海中地職人
2024年6月15日
人無完人,學海無涯,知識汗牛充棟,永學不完;修養高低更是境界的差別,可不是理解道理,就達致某修養水平。現代父母獲告知父母該當如何,這是知識的部分,至於他們能否成為理想中的父母,往往涉及修養、夫妻關係、人生志向等。瞭解這重為人父母的基礎,面對各式各樣「父母之道」才知道它們應當處於何種位置。當今父母經常獲勸勉對待子女要「溫柔而堅定」,提出者用意良好,可是經多重詮釋後,在華人文化圈可謂貽誤不少人。
今日與父母提出「溫柔而堅定」,多半父母理解為與子女對話時,要避免責罵、狂呼大叫,語氣要和緩,讓孩子感受溫情,但言語所指涉的道理、要求等,卻要堅持。這種理解未必錯誤,但首先未及瞭解「溫柔而堅定」的含義,也容易為自己加添不切實際的枷鎖。所謂「溫柔而堅定」,英文作 gentle and firm,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戴安娜.鮑蓮(Diana Baumrind)在一九六七年提出。鮑蓮分析管教子女時,父母的行為有兩大範疇,分別是要求子女的嚴格程度(demandingness),以及回應子女的熱切程度(responsiveness),兩範圍的程度高低,構成三種養育方針︰專制(authoritarian,高要求、低回應)、放任(permissive,低要求、高回應),以及權威(authoritative,要求、回應俱高)。顯而易見,專制易令子女自信心低落,平時畏縮焦慮,逼至盡頭會激烈反彈,仇恨父母。放任易令子女欠缺紀律、衝動,不懂抉擇。鮑蓮推崇權威式管教,認為它避開專制和放任兩種模式的流弊,造就具備良好自尊、解難能力、社交技巧的孩子。箇中對待子女的取向是積極聆聽和回應子女的需求,謂之「溫柔」(gentle);同時堅守原則和常規,不因執行阻礙或子女哭鬧而改變,謂之「堅定」(firm)。可見「溫柔和堅定」起初指管教方針,並不專指溝通方式。
圖片來源︰https://t.ly/9hBO4
管教子女的方針要溫柔而堅定,固然談話時也不宜大呼小叫,過激指責,亦即既然大方向包含溫柔,依據此方向的溝通方式也應溫柔。這是合理的推論,可是父母管教子女時的「溫柔」,具體表現如何?設想家長遇上子女違反規矩、原則,甚至構成危險,傷害他人時,還要和顏悅色地說︰「親愛的寶貝,請稍等一下,我希望你這刻可聽聽自己內心的說話,可以過來讓我抱抱,再想想你真的想做現在所做的嗎?」按一般理解,言語溫柔,聲量一定不大,用語平和,甚至容易令人覺得內容不涉批評。起居玩樂,父母要說話溫婉,固然不難。考驗在於要制止子女不當行為,與他們起衝突,教訓他們時,仍要保持上述常識之中的「溫柔」,自然與堅定相違背。人類的語言之所以有語氣,在於他們表達特定內容時,配以相應語氣,欲表達的意義才會明確。語言學家指出語言只擔當表情達意其中一小部分,語調、手勢、面部表情等或者更為重要。要溫柔地講嚴肅事,是把語氣和語義剝離,原理上不可能,一是人類根本做不到,一是即使做到,但嚴肅的內容表達不透徹,這就只有溫柔,失卻堅定。
單言說話,溫柔不代表慈母的形象立即浮現,若把界線劃低至「不厲聲責罵」,似乎較易達致合理可行的管教言語,例如子女犯錯時,父母直接指出錯處,並要求改正,而不加添多餘指控或描繪錯誤,以免造成讉責或嘲諷。此外,亦須留意言說溫柔只是父母的表現,背後有多方面條件支持,令該等條件成熟,足以支撐父母在與子女衝突的電光火石之間,作最合宜的表達。
首先父母要善於表達,令詞彙豐富,對應各種狀況,務求言簡意賅,而避開牴觸溫柔和堅定的言語。簡要而言,父母要多讀書,留意不同詞語的差別、言語對人產生的作用,尤其設想聽者能領略甚麼訊息、言語為他們帶來甚麼感受。
家庭管教的界線要清晰,切莫以為嚴父與慈母相配,這是不適切且老土不堪,夫婦二人管教方針和鬆緊要一致。部分家庭父母都外出工作,要委託祖父母輩或家傭照顧子女,對某些人而言這是無可奈何,但要預計代價沉重,因為夫婦幾乎無法影響祖父母輩和家傭如何管教子女。
孩子瓜瓜落地,就宜把他當成「人」看待,即是兼具情感和理性的人,很多父母特重情感,忽略理性,認定小孩不懂道理,習慣事涉子女,就不以理性看待。嘗試令子女明白事理,家中的決定依據原則作出。及早教導孩子面對現實,這不只是學業成績,更須面對的往往是人的限制、自我約束、社會規範,避免過份貼近學業階梯的現實,而忽略人生在世更常面對的現實。
最後就是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出必行,這樣所說溫柔而堅定的話才有力量。畢竟小孩是否聽從成人的說話,大部分不在於說話本身,而是與那人的關係、那人的份量、小孩的素養。「溫柔而堅定」是管教方針,甚至是父母律己的模式,惟有成人足夠成熟,才能養育好下一代。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