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敏感」的提醒

海中地職人
2024年5月31日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發表最新研究,表示向嬰兒餵食花生,有助降低他們長大後對花生敏感的風險,這與常識大相逕庭。研究結果刷新人類對敏感的認識,也再度叫人反省應付敏感的正當方法。
研究團隊擷取調查花生敏感的機構所提供的數據,該批數據源自機構進行的實驗。實驗把對象分成兩組,一組獲要求在子女嬰兒時期至五歲,定期進食花生;另一組則在該階段避吃花生。結果發現在嬰兒已食用花生,令人在五歲和成年後對花生敏感的比率降低分別 81% 和 77%。一直以來,父母被告知嬰兒越遲接觸可致敏的食物越好,包括堅果、蜜糖、蠶豆等,理由是嬰兒各項機能未建立,不足以抵禦外來刺激,過早接觸該等刺激,容易致敏。致敏的後果可大可小,輕則寢食難安,重則窒息身亡,於是父母戒慎恐懼,放入幼小子女口中的,都千挑萬選。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成果顛覆既有觀念,若要兒童較易免於對花生過敏,原來要反其道而行,就在他們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時,供給花生醬,一週三、四次,每週食用 1.5 至 2 湯匙,直至小童進食妥當,被花生噎住的風險極低,就可以吃原粒花生。
敏感源於免疫系統判斷外來物質對身體有害,細胞接獲指揮攻擊外來物質,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反應。要杜絕敏感,有人認為最保險的做法是隔絕致敏原,甚至可能致敏的也避免接觸。於是花生或會導致嬰孩敏感,就不讓他們進食。依照同樣原則,某些海產或會導致子女敏感,在他們抵抗力未夠時不宜食用,用膳又要避開海產。潛在的致敏原可謂不試不知,只憑道聽塗說,家長深感敏感的代價太高昂,穩健為上,於是禁止食用的物品愈多,劃定範圍愈闊,號稱到子女長大後才讓他們慢慢嘗試。然而「長大」的含義並不清晰,加上今次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顯示,若等兒童長成才讓他們吃花生,原來錯過杜絕對花生過敏的時機。向嬰兒薦來花生醬,旨在令他們的身體認得這種食物,並且知悉它本來無害,他日相同食物進入體內,毋須胡亂攻擊。(研究撮要︰https://www.kcl.ac.uk/news/infants-peanut-protects-allergyadolescence)
這就是另一條克服過敏的路徑——增強免疫力,同時教導身體準確辨認真正的入侵物。傳統中醫學經常採這路徑,常見手法包括食療、藥物治療、針灸,目標往往是改善體質,令身體不易受外界刺激,導致過敏。中醫師固然會吩咐病者避開引起即時敏感的物品,但同時著手於調理病者身體機能,從而抑制過份反應。理想的境地是客觀環境沒有改變,但病者的身體改善,處於往昔致敏的境況,卻沒有過敏癥狀出現。有人皮膚容易敏感,氣溫或濕度轉變、突然進入多塵地方、皮膚接觸少見衣物,都可能致敏。部分患者的應對方法是儘量少用沐浴液洗澡,甚至減少洗澡,維持均衡飲食,而少吃刺激性食物,敏感的狀況竟然減少。有人鼻敏感,天氣轉變、進出室內外,都引致鼻涕連綿。部分患者沖凍水涼,令身體對外界溫度的反應變得不太敏銳,終令鼻敏感減少發作。
當然以類似方法克服敏感的人本來程度並非最深,但其中給人的啟示是︰對某物敏感,是否就要根除該物?敏感的根源究竟是外界物,還是患者體質過弱,致使身體每每發放錯誤的防衛訊號?五月下旬,有人公告天下,「敏感日子」即將來臨,某些人物、某些數字、某些場地,都是致敏原,有人如坐針氈,渾身痕癢,亟欲將種種認定的致敏外物付諸一炬,世界從此潔淨。事實如此?醫生對敏感症往往都嘆奈何,因為塵世足以令人敏感的東西數之不盡,令一點塵都忍耐不了的脆弱殘軀真正強壯,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