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室|最高學習法: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

藍鈴 Lam Ling

藍鈴 Lam Ling

2024年5月31日

Cover image

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天接觸大量資訊,如果一直沿用過往的輸入方法,便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讓人感到筋疲力盡。

作者樺澤紫苑被稱為「全日本輸出量最大的精神科醫師」,持續十四年每日發行電子報、持續九年每日更新Facebook、持續六年每日更新YouTube、持續十二年每日三小時以上的寫作及連續十一年每年平均出版二至三本書等,如此龐大的輸出量,仰賴了最高效率的輸入方法。

輸入方法

作者以「品質好的輸入」決定了成長曲線來作為這本書的開端,提醒讀者必須重視輸入的品質,不要盲目追求輸入量。要懂得篩選資訊來輸入,確保了內容的品質,才一步一步增加輸入量,避免品質低無法達到自我成長之餘,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他曾經指出輸入後必須在兩個星期內,做到三次以上的輸出,才能把內容轉換成記憶,但是我們每天都有那麼多的事情要處理,相信很多人都沒有時間不停反覆輸出把內容轉為記憶吧。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輕鬆做到輸入的效果呢?

答案是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想要了解甚麼問題,你的注意天線就會自動開啟,一旦發現是自己最想知道的部分,便會專注於找到答案。只要設定好目的,抱著目的意識地輸入,便能輕鬆地留下記憶。

保持最佳比例

需要確保輸入的品質,也要學會保持輸入資訊和知識的最佳比例。很多人會於空檔時間選擇使用手機放鬆心情,順便了解各類型的資訊,但這些資訊會隨著時間逐漸失去價值,變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資訊只要擁有需要的數量便足夠了。

作者表示以他的實際感受而言,資訊和知識的比例最好不要高於3︰7,能夠保持於2︰8或1︰9會更好。從網路上收集資訊適可而止就好,相反地,要藉由閱讀增加「知識」,並透過輸出增加「智慧」。

學習不能太貪心

凡是不能太貪心,學習也是同樣道理。因為大腦每一次最多只能處理三個情報,一旦超過,大腦就會無法負荷而全部忘光光,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必須先處理三個情報,然後才處理其他的情報,一次最多三個,不能太貪心。

就像我們參加了兩小時的講座,即使我們積極聆聽講者所說的內容,想要努力把所有資訊記下,但最後往往只有零碎的記憶帶出會場。全程集中精神輸入資訊,會讓大腦感到疲憊而無法負荷,降低學習效果。

結語

在尚未閱讀這本書之前,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因此我只是盲目地進行輸入與輸出,結果學習效果未如理想。現在才知道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輸入,清楚知識輸入的目的,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才能把情報輸入大腦。

© 本文由作者【藍鈴 Lam Ling】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