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攰」也說話

海中地職人
2024年5月18日
都市人普遍的狀態就是疲倦,這種疲態同時包含身體和精神。處於不同崗位的人都常喊出︰「我好攰。」(我很疲累)與其他事情類同,很多人表達,但求抒發,即使「我好攰」直指「疲倦」此問題,並不多人正視,繼而想方設法令自己不疲憊。有關身心勞累的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科技發達,直逼日常生活每個環節,各種智能產品推陳出新,與過往十年相比,或許到達質變的程度。按道理人類享有更多時間,但疲累的控訴從沒減退,皆因睡眠可謂人類在獲取生活便利時首先捨棄的事務之一。既然還有時間,拼搏一點,多賺兩疊鈔票;既然還有時間,盡情一點,再觀看幾段影片。睏倦是明日發覺睡眠不足,事實告知的事;工作和享樂是今時深感重要,衝動和本能摧逼自己的事。科學家告知,成年人每日宜睡七小時,若連日睡眠少於六小時,對身體的負荷與通宵熬夜無異。試問週遭人等以及自己,幾多人律己,確保睡眠充足,如否,沒有多少人能突破人體限制,抑制身體發出要休息的訊號。
減少睡眠是導致都市人疲倦的基礎因素,還有其他加深危害的因素。很多人不願行樓梯,即使落一層,眼前有一道樓梯和一條扶手電梯並排,大部分人不由分說擠往電梯,獨留暢通無阻的樓梯。好些成年人步上樓梯,只消三、四十級,氣喘腿軟,大喊好攰,比起背住書包的小學生還羸弱。這是平日缺乏鍛煉,四體不勤之故。此外,飲食不良也容易導致疲勞,每當身體吸收醣,胰臟就分泌胰島素來處理,如果進入體內的醣急增,胰島素亦會大量分泌,導致精神不振,就是昏昏欲睡的感覺。有些人覺得鬱悶,或覺得要怎樣為自己打氣,怎樣「多謝自己」,就要吃甜品、飲汽水或手搖飲品,十幾顆方糖徑入愁腸。人生在世,不欲老闆橫加工作,稱深感壓力;自己轉而逼胰臟不停加班,卻不知更深重的壓力何在,到頭來又叫好攰,這是不辨生理,放浪形骸之故。
都市人另一個疲累的範疇是心靈上的疲倦,是對人和事的厭倦。家人朋友十多年來吐相同的苦水,聽取意見,絲毫不變,有人說對著他們好攰。配偶有壞習慣,屢勸不改,夫婦關係膠著,每次看不順眼又要舊事重提,招來的回應又一樣,或吵鬧,或冷戰,或無言以對軟皮蛇,一公一乸又說好攰。工作刻板枯燥,所謂要學習的已學完,升職加薪無望,週遭同事、老闆、客戶,以至工作地點附近的食肆,都未令人反感至要拍檯辭職,每日上班半死不活,抱怨為何要返工,一朝醒來已自言好攰。社會上掀起熱議,滿城喧喧鬧鬧炒花生,只有少數人不感興趣,刻意不留意仍然有渠道把消息、輿論塞入耳朵,眾人皆醉我獨醒,就說這些無聊話題令人好攰。
就生活體驗也得知,身體上與心靈上的疲勞本質不同,感覺稍有差異,類同的是兩者都向人傳遞「無法負荷,要終止接觸面前事物」的訊號。孔子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體力不繼的人在路途上停下來,現在你只是畫地自限。)此處專指修養道德和學問而言,是對學生「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只是能力不足。)的回應。孔子認為修養是必須做的事,所以不應停下來。當然孔子不可能主張不眠不休地讀書修德,正常的休息還是必要,翌日睡醒,又延續修習,而不是疲累就完全放棄。很多二千多年後的文明人竟棄絕這種思想,一聲「攰」就從此放棄。鍛煉身體會疲勞,所以不鍛煉;糾正多年的陋習,非常勞累,所以容讓壞習慣繼續纏繞。身心收到難以負荷的訊號,就裹足不前,決意停止要做的事,殊不知往往太早保護自己,長久的耽於安逸,也就是怠惰。
《墨子.非樂上》謂︰「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勞累當然要休息,這是應對疲勞直截了當的方法,而不是放棄。明知身體孱弱,鍛煉半途就疲累,就該休息,下回再操練;明知與配偶有存在既久的問題,糾纏得疲累,只要仍珍重這段關係,就該休息,待雙方恢復元氣再處理。上述兩種情況斷不是放棄操練和不再與配偶探討問題,奈何無數人只消一句「好攰啊」,就把該承擔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變成一個個體魄皆弱、早入暮年的老頭,日日垂頭喪氣生存而已。
然而並不是要一味擁抱疲累,在決意捱攰以前,要選擇取捨,取捨就在乎判斷,先撫心自問︰「為何我要為此而疲勞?值得嗎?」這個「值得」是價值判斷,不同人總有差異。運動員刻苦奮進,最後仍鎩羽而歸,但他們認為值得為邁向更高境界,爭逐殊榮付出,於是埋首苦練,以求體能和技術精進。父母養兒育女艱苦,私人時間、社交、興趣,甚至事業都或要放棄,但他們認為值得培育子女成為更好的人,只付出而不說話者,屢見不鮮。這些人不選擇為炒股票、與朋友喝酒而勞累,而選擇其他,他們燃起意義的火焰,夜間照亮安歇處,早晨又引領前路,疲累就只是短暫的感覺。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說︰「人找到活著的理由,大概可承受任何事。」(Hat man sein Warum? des Lebens, so verträgt man sich fast mit jedem Wie)至於如何判斷各種勞累該捱與不該捱,如何尋找事物的意義,就考智慧了。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