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即是︰目睹公眾人物跌倒而保持冷靜

海中地職人
2024年5月11日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藝人、運動明星、網絡名人遭受指控,被揭發曾犯錯或失德,例如一腳踏幾船、侵犯版權、欠債未還、背地裡咒罵擁躉等。有關指控有深有淺,但幾乎每次都掀起爭論,因為一有知名人士犯錯,輿論極容易分成兩邊︰一邊強烈指控,高舉追求公義的旗幟,誓要犯錯者公開道歉為止;一邊是知名人士的支持者,搜羅各項證據,意圖還他清白,或至少減低公眾對他的指責,其次就會提出「人誰無過」,理應包容。一宗失德消息往往足以炒至滿城花生香,一半在於事件本身,另一半是圍觀者分成楚河漢界,起哄對罵。人生苦短,理解兩類人,就大可節省耗費於公審、出征、反擊、圍爐的光陰和精力,做更有意義的事。
注意上述犯錯人等的特點只不過是知名,並非擔任公職人士,他們所犯的錯通常不涉及公權力。如果某導演借權位侵犯演員,導演自會鋃鐺入獄,即使證據不足致令脫罪,一有如此醜聞,社會多半齊聲譴責。本文所指的「犯錯失德」是社會普遍認為較輕微的,甚至法律容許的,未必稱得上「罪行」。然而一遭揭發,仍然招來多方責難,支持者又迅即竭力維護。
早前轟動的例子是 Andrew Huberman 的桃色醜聞。Huberman 是美國的腦神經科學家,也是活躍於網絡的名嘴,英語世界稱他為 podcaster、influencer,近似香港的 KOL。Huberman 的言論主要對象是男性,宣講如何提升睪丸酮、充滿活力、才思敏捷,倡導的行為包括沖凍水涼、抑制昏睡的小技巧、建立樂於挑戰難關的思維等。若完全履行 Huberman 所講授的,會變成更強的人。雖說上述內容似乎指向男性,但也有不少女性聲言倣效 Huberman,生活得到改善,趨向更佳的自我。
今年三月,《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刊登一篇文章,內容圍繞 Huberman 的前女友 Sarah 追查 Huberman 的行踪。結果發現連同 Sarah 在內, Huberman 最少同時與六名位於不同州份的女性交往,還與部分進行不安全性行為。該六名女士都具備知識、聰穎,而且深信 Huberman 只與自己談戀愛,並建立長久關係。
東窗事發,Huberman 幾乎為千夫所指,欺騙、操控、渣男等已是正常人都能作出的指控,還有人連隨挖起以往對 Huberman 宣講偽科學的質疑,與他睡遍美國的惡行一併閱讀,進一步指摘他缺乏誠信,言論自然沒有參考價值。另有人替他護短,辯護內容沒有否定 Huberman 利用女伴的指控,而是指稱他的為人與他的教導可以分別看待,他本人缺德與很多聽眾獲得造就是兩回事。還有一些看似黑色幽默的言說,提示看待此事的可行面向︰「Huberman 從沒主張忠於伴侶。」「他教人如何提升睪丸酮,而他自行證明了。」「現在我們知道他的教導真的令男性更受歡迎了。」
似乎有一部分群眾足夠成熟來看待 Huberman,甚願更多人如此,尤其是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本文開初提出若理解兩類人,面對 Huberman 一類知名人士,以及犯錯程度更淺者時,可免於虛耗。
首先理解自己,聽歌手唱歌、觀看精英運動員比賽、參考 KOL 的觀點,在於他們的才華可貴,而不在於他們是聖賢,情況就像我們喜歡某食肆的菜式,登門造訪,但我們不知食肆老闆的為人如何,甚至他的道德水平並不影響我們是否幫襯。(部分港人近年提倡的「良心消費」是特例)或許有人質疑這種說法似乎把 KOL 一等人類貶為消費品一般,其實不然。消費品是歌手台上和錄音室的才藝、運動員的卓越體能、KOL 的言論,他們是服務供應者,仍然是人。我們與服務供應者的正當關係並非過早投入感情,這樣其實是擦掉人際應有的界線。很多人高舉具備才能的人,捧他們為偶像,往他們身上投射過多理想形象,造成「我所崇拜的歌手,一定是孝順顧家的人。」「我收聽某 KOL 的節目,他一定是正直不阿,日日思考公眾利益的人,他的言論一定是至論和聖諭。」這些都是無根據的想像。反而就在我們生活圈子中,說不定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對象,只是他們並不高調張揚,總有鏡頭捕捉而已,我們更值得與他們建立關係,見賢思齊,可惜我們容讓這些機會在指間溜過,而遙望矗立遠方的雕像。
然後理解別人,「人無完人」是老生常談,卻是把某人奉若神明時所忽略的。我們不只要認定人不會完美,還要懂得甚麼人容易具備甚麼弱點,例如長年鑽研某些學科的人,看待事物傾向用實然角度(事物確實如何,屬現實層面),容易輕視應然角度(事物該當如何,屬理想、價值判斷層面);在公眾面前也顯得交遊廣闊的人,一定多花時間和精力在各式活動,並可能穿州過省,自然較少留守家中陪伴家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家庭如何幸福,也可能是人設的一環,他們沉浸染缸,矯纏雜緣,才更貼近常理。
認清自己和別人的特性,明白欣賞別人何種特質,不盲目崇拜,不投射多餘感情,看待公眾人物時區分才藝和德性,遇上他們犯錯失德,大眾可以更冷靜地處理,也避免沉醉於口水戰。能站在大眾可見的舞臺上,多半是實幹和尋求最大好處的人,就在網民為 Huberman 道德水平如何、言論是否可信而爭論不休時,或許他又乘飛機找新「朋友」了。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