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黑面文化 源於有夢想而無希望

半宅職薯

半宅職薯

2024年3月31日

Cover image

現在請你回想,上一次在香港的任何餐廳遇到侍應的一個笑面是甚麼時候?記不起吧!反而被侍應黑面,卻發生在今天早上和下午,歷歷在目。

 

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香港的黑面文化,和嘗試解釋當中的成因。

 

香港黑面文化

其實不單是服務業,香港的各行各業,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大致上都是以黑面為基礎:

 

小店老闆會想:「揀揀揀!揀這麼久,阻我做生意!」;

 

餐廳侍應會想:「落單自己用 QR code 啦!你別告訴我連手機也不懂得用!還有,如果要紙巾的話,三元一包!」;

 

打工仔會想:「我上班是賣勞力不是賣笑,給你笑面我豈不是很蝕底?!」

 

凡此種種,都會形成一個結果,就是黑面。

[延伸閱讀: 見識令人痛苦 井底之蛙也有牠的快樂]

露出笑面變成無性格表現

有些香港人也有以下價值觀:

 

「見到老細便笑到狗血淋頭,正一擦鞋仔!」

 

「講得出「我好鍾意返工」這句說話的人,一定是鬼上身!」

 

「客人又衰老細又衰,我不回以一個黑面,怎樣對得住自己?!」

[延伸閱讀: 教育生還者 「系統性打沉」式的教育]

黑面是對無法上流的一個控訴

代入打工仔角度,要是你常常笑面迎人,又可以換來什麼?

 

會升職嗎?不會!因為打工仔認為升職靠關係;

 

會加薪金嗎?不會!因為老細都是刻薄和榨壓員工;

 

會被開除嗎?我不怕!因為各行各業前線員工都缺人,東家不打打西家,總有地方收留我,對我毫無損失!

[延伸閱讀: 香港特色「發洩圈」 服務別人的人最難服務]

打工仔變得有夢想而無希望

近年香港社會不斷鼓吹人們追尋夢想。如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和歸屬)、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不少人連社交需求,例如和同事相處融洽和得到愛情等也未滿足得到。即使好一點,也未滿足到獲得穩定社會地位的尊重需求,卻被鼓勵跳級去追尋自我實現,實踐理想和把個人能力發揮最大化。這說到底會構成一種失落感和無力感。

 

黑面,在所難免。

[延伸閱讀: 「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請先弄清楚服務和服侍的分別]

黑面也源於困局感

嬰兒潮世代年青時充滿朝氣,一方面處於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因為生活質素起步點較低,於是見到隨著努力和奮鬥,生活一步一步改善。

 

反觀香港現今年青一代,很多處於一個無法突破的樽頸:年少時和家人逼在狹小單位的,長大後仍然很難跳出去自置物業;年幼時被安排讀普通學校的,長大後難以和擁有無敵 CV 的名校畢業生競爭。

 

輸在起跑線還可以靠努力去追,但現在的困局是連跑鞋也沒有,連落場競爭的機會都無。

[延伸閱讀: 香港社會需要的,是匠人精神]

半宅職薯的想法

我本身也是由戶口只得幾百元開始,由小薯做起。而直至今天,我仍然經常出席一些場合,帶著笑面成為場合之中最窮,最低智慧,最低學歷的一個。因為我知道,只有謙虛地和比自己高強的人一起,自己才能夠得到進步。

[延伸閱讀: 年青人不願生育在於無希望,製造多元空間突破白熱化競爭死胡同]

結語

黑面,我認為不單單是對現實不滿,也屬於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保護自己免被佔便宜,保護自己僅剩下的自尊。

 

樂觀的人,每一件事都看到希望;悲觀的人,每一件事都是絕境。機會總會被包裝成麻煩和辛勞,你今天蝕底了,起碼贏取了經驗。再者,「伸手不打笑面人」,你給一個笑面,便會免卻投訴,甚至得到更多讚賞。而說實在,常常黑面,對自己的精神健康也是不好的。

原文刊於 香港01  )

By

半宅職薯 

 

© 本文由作者【半宅職薯】創作刊登,原文刊登於半宅職薯研習所,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