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飲講食 傳統係邊個定

李安留言

李安留言

2024年2月15日

Cover image

友人「果間上海舖係上海人開,一定有保證。」

本人「咁香港人開嘅茶餐廳,一定間間都好食?」

前幾日同友人見到新店開張嘅簡單對白,引發我寫下文講飲講食,更進一步思考,所謂流行文化,又係邊個令其流行?

 

誰說Pizza加菠蘿有罪

先講一講傳統Pizza。麵粉,必然要用”tipo 00”;麵團,含水量只可以有60%-65%;番茄醬,只可以加水同鹽先可以特顯蕃茄甜美;厚度,中心位置不能大於0.3cm;時間,只可以焗60-90秒……種種傳統定義下先會有一個,底有碳燒紋理,外酥內濕嘅正宗傳統拿坡里Pizza。

 

但事實上,以上嚴格製作嘅Pizza,唔,係,傳,統,Pizza。應該係話,以上準則係由「拿坡里真正薄餅協會」(Associazione Verace Pizza Napoletana)定立,而哩個一協會係1984年成立嘅,咁1984年前,係咪冇所謂「傳統」Pizza?番茄都係18世紀先入菜,想食最傳統Pizza係咪應該食Focaccia(無芝士無表面醬汁嘅意大利油麵包)。

 

三文魚有蟲唔食得

再講講香港人好鐘意嘅壽司。曾經有著名人物甚至日本人指出日本人唔食三文魚刺身,引來部分文化愛好者跟風。食物安全上,三文魚的確不應生食,因為三文魚會喺淡水生殖產卵,而淡水魚因寄生蟲關係不宜生食。然而,日本街頭甚至香港食店食到嘅三文魚,大多數來自挪威,一個幼魚活於淡水,成長後於鹹水監察養殖嘅魚。早於本世紀打入傳統文化深厚嘅日本市場。

 

以訛傳訛

以上兩個都係傳統嘅傳統例子,食物成為軟文化輸出到外地,當地人理當會成為陳述者,但傳輸傳輸,以訛傳訛定必有誤差,加上世俗文化隨時改變,可能因為產業變化、天然資源、流行文化而有所不同。正如外地人來香旅遊,飲奶茶會去蘭芳園,食燒味會去一樂燒鵝,但香港人就未必食過甚至冇興趣去試。

 

以至近期有日本團體喺香港跳「科目三」,正正是外地人睇香港文化嘅誤差。我哋去旅行時唔會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又或者自以為了解而出現誤差,最後鬧成笑話。但相信大家都有外遊時被用普通話打招呼嘅經驗,可能唔啱聽,但人哋外遊時我哋都冇了解佢哋,佢哋,都冇必要為我哋了解中港矛盾等等嘅社會歷史問題。

 

了解文化 更重要了解自己

 

上年同屋企人去日本池袋,因為老豆鐘意烏冬特登搵一間手打烏冬專門店比佢一嘗嗞味。日本手打烏冬有一手製嘅粗糙感,加上優質麵粉,愈咬愈有風味。但係喺兩老眼中,烏冬手指咁粗,更係中間未熟透Al dente口感,時夕冬天,湯頭溫度好快降到室溫,未能浸軟粗厚嘅烏冬,當然唔太享受食哩碗烏冬。

 

傳統烏冬有咬口,但老人家愛食軟烏冬。咁係店家錯還是老人家錯,定打和super。文化係相對客觀睇,較多數人會更做嘅事,但唔代表主觀感受有錯。從根本睇,其實流行文化本身沒有誰對誰錯。然而,大家好想知誰對誰錯,大家都好鐘意分高下。

 

就好似每年都會有甚麼甚麼頒獎典禮,去定義那年邊一個係最佳歌手演員,邊套電影邊首金最成功。但其實就係一場又一場「比面派對」。哩個方向睇,舉辦活動嘅單位金主,代表何謂「流行」。同時有人覺得,一人一票比fans人數對樂壇影壇比較好,但其實都係鬥錢多鬥人多,最後都係財團控制人民喜好。

 

吓,大台又唔得,一人一票又唔得,啫係點啊?問得好,冇人話過要攞獎先係好喎。

 

回到文首,食Pizza要有協會證明,咁冇證明唔代表唔好食;食壽司安唔安全唔係人講就信,可以了解文化有冇改變;大家睇一套戲聽一首歌,唔係因為有咩獎,有邊個聽過睇過。我哋唔需要別人去證明自己喜好,我鐘意係因為我自己選擇,獨立思考,正正係哩個年代最需要嘅特質之一,因為我哋正處於一個資訊過多,知識太小嘅年代。了解自己,先可以知道自己真正鐘意嘅,才能建立自己品味。

 


 

© 本文由作者【李安留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