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18

18

2024年2月10日

Cover image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如同書名一樣,閱讀過程中,腦袋總是需要配合書中內容運轉起來。說真的,我看不懂書中的內容。但是,我還是把每隻文字都仔細看一遍。若是我能讀懂這本書,定能獲得不少得著。而網上也有作者與學生講課的影片,當中所提出的議題,也同樣出現在書中。網上教學影片中,多了作者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提出的論點,也能刺激觀眾的思考。

關於電車問題,作者提出更多角度讓讀者思考。本書的重點是沒有對錯,只有背後的理據。很多事情不能看表面,當你深入探討時,一切可能也不一樣。作者提出一個假設,假設一架不能煞車的火車正要撞向正在施工的五名工人,司機可以選擇轉向另一個方向,撞向一名同樣正在施工的工人。假如我們是司機,我們該如何選擇?這真是一條道德兩難的問題。作者又提出,假如我們是在橋上的一名旁觀者,我們會否把一名胖子推跌,以救回那五名工人的生命?

從結果出發,救回五名人總比救回一名好吧。至於把胖子推跌,若然那名胖子是殺人犯呢?那麼是不是就等於他該死?

不久,作者又提出另一個個案,假設我們是一名醫生,面對五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我們會否選擇犧牲一名身體健康的人,去救回他們呢?就數字來看,五個人的生命比較多。但是,該名身體健康的人是無辜的。

另外,關於吃人肉的真實案例,在海上漂流了多天後,船長決定殺死其中一人,以拯救其他人。這樣的做法又是正確嗎?是否決定抽籤,抽出一名犧牲者,就代表其他人無罪?

面對上述種種議題,總是會有正反雙方的支持者在背後。在吃人肉案例中,正方支持者認為其他生還者有機會會作出慈善的事,拯救更多的人。作者卻反問他,若然生還者作出對社會有害的事呢?那你的決定會改變嗎?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渴望讀到一個標準答案。仿佛標準答案能夠讓我感到安心,沒有便令人感到模稜兩可。作者拋出一堆讓人思考的問題後,便告訴學生們,要多閱讀經典著作,從中獲得解答。

是否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專屬自己的解答。要找到一個答案,看來要多花點功夫去學習。例如Aristotle,John Locke,Immanuel Kant和John Stewart Mill等人的作品。作者亦提及,他會與學生一起探討一些當代的政治、法律爭議。例如同性婚姻、平權措施、言論自由、徵兵制度以及仇恨言論等。總之,作者希望我們修讀這門課程後,能夠得出一套個人獨到的見解。或許,待我能夠看懂此書時,能有更深的見解。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