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意義是甚麼?在職涯中感到迷茫時 從走過的路找答案

Esther Chung (星星)

Esther Chung (星星)

2024年1月30日

與我們的人生方向息息相關 學校卻從沒有教我們的事---志業
與我們的人生方向息息相關 學校卻從沒有教我們的事---志業

職業‧事業‧志業

職業, 就是我們的工作崗位,我們在社會中謀生的工作,以我們的技能去換取金錢。 我們較少會聽到別人說「經營職業」,但我們會聽到別人說「經營事業」, 因為事業所指的概念橫跨我們整個的工作生涯,而且期望能持續發展, 因此有「經營」之說。作為仍然在社會中浮沉打拼的迷途小羔羊,實在沒有資格談職涯規劃或者事業的經營,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個概念,是我讀到《與自己對話》這本書前沒有人跟我提及過的一個概念——志業( vocation )。

淺析「志業」 再思「我是誰?」

若果職業是問我們如何謀生, 事業是問我們希望往哪個方向不斷努力,志業則是在問我們生來到底要成就什麼。 比起職業和事業,志業在探討一個對於我們人生來說更整全的問題,教我們反思自己是不是過着屬於自己的生活,讓我們的生命發聲,從內裏探尋,而非向外索求標準答案。 一直以來,我們都無法逃避一個按着社會的標準和期待去釐定的生活, 因為這正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概念, 過一個「應該」過的生活。那志業是叫我們去過一個「我想」過的生活嗎? 也不是,它希望我們按自己的本質去尋找我們要過的生活, 所以我們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 

「我是誰?」這個問題實在虛無又空泛, 令人無從入手。 作者帕克.巴默爾(Parker.J.Palmer)建議我們首先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著手,嘗試看看自己在當中關注甚麼,忽略了甚麼。 反思自己生命中的優點和缺點。 我們常常為著自己的缺點和限制感到自卑, 對他們產生一種抗拒和敵意,但在尋找志業的過程中,尊重自己的限制,擁抱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真實地面對他們, 才能夠更貼近答案。 我們不能只顧思考自己天賦、專長是甚麼,擁有甚麼,卻忽略這些關上的門其實已在為我們引路。

要在社會中生存 怎能夠只做自己

在這個社會中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比起強迫自己成為「我應該是誰」更困難, 使我們往往在年月之間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在尋找志業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要經歷一次自我的破碎,因為那個自我是從各種外在標準建構起來的,好使我們在某程度上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位置。要摒棄這些牢固的想法並不容易, 但當我們深入地思考真正的「懲罰」是甚麼,我們或能夠得到勇氣。 在依從真我行動的時候,社會也許會給我們一些負面回饋,「懲罰」我們,但在另一重意義上,貶抑自我難道不也是一種懲罰嗎? 而且更為切身、更為深遠。作者帕克.巴默爾鼓勵我們,其實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任何人具有處罰他人力量。

如果你在以往的經歷之中,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志業,未來還有許多日子可以讓我們去經驗,當我們找到無從解釋卻知道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 那很可能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了。

 

Reference : 帕克‧巴默爾(2017)。《與自己對話》。台灣︰商周出版。
 

© 本文由作者【Esther Chung (星星)】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