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很沉重的電視劇

18

18

2023年11月29日

Cover image

這是一部台灣的社會寫實電視劇,於2019年推出。劇集圍繞著一件隨機殺人事件,影射2014年哄動一時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此劇集的特色之一是讓觀眾能夠從加害者、加害者家人、被害人家人、辨護律師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在2014年,台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作為從新聞上得知此訊息的人,我感到難過、害怕。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各界關注的議題,因為事件對每個人都有可能有直接的影響,每一個人也有機會搭上捷運。即使不是捷運,悲劇也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作為社會大眾的我們,到底可以做些甚麼呢?

 

作為加害者的家人

在劇集中,隨機殺人的新聞播出後,各界也瘋狂在咒罵加害者李曉明,甚至加害者的家人。即使加害者的家人已經向大眾道歉,卻仍然未能得到原諒。作為加害者的家人,他們並不好過。他們選擇隱姓埋名的過日子,卻免不了傳媒的追查。他們明明沒有犯錯,卻不能夠理直氣壯的生活。李曉明的母親說了一句令人心痛的說話,她說:「天底下沒有一對父母,花了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是啊!作為父母,當然會盼望子女成材、健康快樂,又怎會希望子女被眾人謾罵呢?她有反思過,或許是因為自己阻止兒子選擇自己喜愛的科目,所以導致兒子做錯事。

 

作為辨護律師

在電視劇中,李曉明的辨護律師王赦,一心想要幫助他的當事人。他認為,即使李曉明犯了錯,他也有被法律保護的權利。他努力安排李曉明和家人見面,希望能夠從而得知他的犯案原因,希望能阻止類似悲劇再度發生。然而,李曉明很快地被宣判了死刑。作為律師,他感到困惑。他想不通,這樣與以暴制暴有分別嗎? 他不禁說:「甚麼是好人?甚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作為被害者家人

在新聞台工作的宋喬安,她的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了。她久久不能走出傷痛,常常需要借助酒精的幫助。她在劇中說的一句「我過不去」也成為劇集的經典對白。本是一家四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是去了一趟電影院,她便從此失去了他的兒子。要把兒子生出來已是不容易,以為捱過那些不容易之後,會迎來好日子。怎麼這樣的事情偏偏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呢?就像劇集中的另一個角色—應思聰,他不幸患上思覺失調,也不禁浮現這樣的想法。他得到的答案是「可能你比較勇敢」。當面對不幸時,真的需要大量的勇氣才能應付呢!

 

作為觀眾

這個世界上有千萬種的人,我們沒法一一去認識。我們只能從自己身邊的人著手,好好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要好好關心自己。在劇集中的殺人犯李曉明,我們都不認識他。當我們不認識一個人時,不應該輕易對他下判斷。在劇集中,有一則留言是這樣的:「這人怎麼還沒死?」當李曉明被判死刑後,憤怒的群眾轉而攻擊他的家人。當李曉明死了之後,一切有甚麼改變嗎?李曉明的死能夠減輕被害人家人的傷痛嗎?作為觀眾,我真的很想知道犯人的犯案動機。因為只要得知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預防類似悲劇再度發生。正當律師成功安排犯人與家人見面時,一切好像開始有了新發展時,卻突然被判決死刑。隨著死刑的執行,一切也變得沒有頭緒,令人感到遺憾。

這部電視劇一點也不輕鬆,看過劇集後,有種想追根究底的想法。律師說的那一句「甚麼是好人?甚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真的很值得好好思考。在報導下留言咒罵犯人的人,他們是好人嗎?他們正在伸張正義嗎?幫助殺人犯辦護的律師,他是壞人嗎?他只是在執行他的工作。這部劇集的吸引力,在於它正在帶領我們全面的去了解與我們切身的社會議題。不只是局限於閱讀報導,單方面的接受資訊。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