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代表未來,從一次樓上鋪網絡營銷經驗分享害人不淺的「一直以來」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11月21日

Cover image

曾經為一間「樓上鋪」開拓網上銷售的業務,然而,在開始工作後不久,便被那位老闆說「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做…」類似的話,要我去幫忙做回一些,基本上是浪費時間的工作。遺憾的是,直至離開的時候,他竟然還要說「一直以來,我們不是合作得很好嗎?」,不,沒有,真的沒有。

 

「數據 vs 數據」,哪有真正的客觀?

 

 深信這種經驗並不是個人獨有,特別是因為有一些創新的經驗或點子帶進傳統業務的人,應該比筆者遇過更差的經驗才對。

 

一直以來,做生意最簡單直觀的數據,就是「營業額」,這一點的確是無可爭議的,因為營業額是最實際的收入來源,也是左右著生意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少老闆就只看「營業額」。

 

然而,「一直以來」的經驗又是否代表一切呢?營業額固然重要,但營業額是結果,如果由此至終都沒有尋找原因,其實是無法改變現狀的。

 

說回上文提及過,「浪費時間」的工作到底是甚麼呢?在於那位很相信「一直以來」的經驗的人,很認為員工應該在工作的地方一直忙才是工作,所以在電腦前的時間基本上不算工作,那會要做些甚麼呢?最「有趣」的工作,就是不斷去盤點店面,順便說要為面整理一下。

 

但當我們看回其他零售同業,不少商店盤點都是要特別找一天去做的,而不會在營業時間做,這是因為盤點本身就會讓本來已經整理好的店面變得很亂,而顧客是不會預約才上門的,所以經常就會出現在盤點的時候,在小小的樓上鋪裏,出現店面真的很混亂的一幕又一幕。

 

不過,由於老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營運,所以他仍然深信,這種模式是行之有效,卻忽視了「一直以來」他的門市店員流轉率一直很高,「一直以來」的夥伴都無法一直走下去,一邊說著現時的生意不好,卻又一直用現時的方法經營下去,這些「一直以來」的數據卻被無視了。

 

尋找成功的「原因」而不單是「經驗」

 

放眼在其他營銷場合,很多人都去看成功的「經驗」,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但是,成功本身是「結果」,「經驗」是過程而不是「原因」。比如說我們去看喬布斯創立蘋果品牌時,單純以他的「經驗」,是無法複製出同樣的「成功」,而當中最錯誤的例子,恐怕是書本《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裏的祕密、謊言與金錢》所記錄的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

 

在學習別人的過程當中,「經驗」就不過是別人在成功的路上展現的過程,但到底是甚麼「原因」出現這個過程,才是致使成功的要點。

 

換一個類比。一部電影,「劇情」是「經驗」,如果在拍其他電影時,硬生把同樣的劇情搬字過紙,卻無視了構成電影的基本元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等,那部電影可想而知很有可能是一部災難,試想像《鐵達尼號》的情節套用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雖然同是海難,但卻換成猛虎在水裏放手讓少年活下去,這部電影真的會成功嗎?(雖然聽起來似乎頗有創意的)

 

當開始掌握「經驗」和「原因」的分別,那麼就能更好地去探討「如何成功」。

 

「一直以來」只是經驗

 

不論是學習他人或是回顧自己,都不應只看著「一直以來」是甚麼回事。過去發生過的事,就僅是一堆事實,把事實重覆,並不代表換來相同的結果。

 

例如在駕駛時,「一直以來」都是依照燈號行車的,但如果在行車綠燈時遇見過路人,是否仍然「依例」直駛,以「一直以來」的方法去駕駛呢?

 

特別在營銷層面,「一直以來」的方法,或許在過去仍然有用,但現在的環境大有不同,不論是市場環境,氣氛,以及消費者的習慣,每一個元素都稍有改變,累積下來便會變成另一個場境。

 

在過往的營銷經驗,店面的環境的確有可能是影響生意的重要原因,但當疫情後網購變成習慣,似乎相對於實體店的環境,網店的「門面」更是值得思考。

 

然而,當銷售場境從實體換到網絡,實體店的營銷手法是否可以完全套用在網店呢?有一些元素仍然非常關鍵,例如對待客戶的心態,或從客戶的視角看店面,這些元素都是「原因」而不是單純「經驗」。但如果只是將實體店的照片搬到網上,那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