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日之下》感想文

彼羅波得
2023年11月16日
《白日之下》 觀後感
在寫這編文章時,我問自己:是想以推存人去睇這套電影的角度寫?還是以單純寫一編感想文的角度寫?思考良久,最後選擇後者,既然是感想,就寫得通俗一點,看的時候有點一氣呵成就最好不過啦。
不過還是提幾句推存的話吧:陳湛文喎~簡君晉喎~《IT狗》喎~有內涵的香港電影喎~沒理由不入場支持呀。但公道點,如果比較容易情緒化,又或者有PTSD,入場前就請先衡量自己的接受能力。完
好啦,跟住是我自己的感想文,內容可能有點冗長和主觀;怕悶或偏激人士就自行迴避啦。
(下面會改用粵語表達,應該會比較傳神和易理解d)
其實睇完呢套電影,我陷入左幾日自問自答既思考迷宮。
「睇d咁慘既戲仲乜?睇完個世界咪又係咁?
「住係呢個地方就係咁架啦?你唔係仲未接受現實呀 ?」
當我介紹呢套戲俾人睇既時候,都會聽到類似既反應,就正如套戲其中一句對白:「你唔係覺得呢個世界會為左一編報導而改變。」
「或者…….或者今次就會唔同呢。」腦入面就會浮現係戲入面另一句對白。
其實反映社會議題電影,存在既目的,唔係幫我地去解決任何現實問題,而係令更多人知道社會現狀既同時,刺激我地去思考,同試試轉換角度,站起唔同既立場去思考問題既本質。
「啱定唔啱,事乎觀點與角度啦,你又要諗下照顧呢班等死既人,係幾浪費社會資源,佢哋親人仲慘,係永無休止既惡夢。有d野,係無奈,但係無辨法,係要妥協。正如鮑起靜講:人老左,就係包袱。」
無錯。人總要學會選擇妥協,尤其當你無得㨂既時候,做錯一個決定,可能就瞓街。好似電影入面既殘疾人士同老人家一樣,邊個唔想過正常人既生活,開開心心過有親人陪伴既日子;但佢地因為各種理由無得㨂,唯有選擇妥協;即使旁人覺得佢地無尊嚴,被殘酷對待;但有個家,有個自己既地方,總好過要瞓街。流浪街頭。
「你想我依家當你係負累?定將來你覺得自己係負累,一係依家我走,咁最小將來大家都無機會覺得對方係負累。」
戲中其中一幕,就係鮑起靜同余香凝係屋企既對話,勾起左我呢段回憶,我記得自己聽個朋友講呢句說話既時候覺得好殘忍,因為當時我仲細,唔明當中既含意。人大左,就明白有時殘忍既決定同選擇,都係迫不得已。
「個儍仔死左係好事黎啦,你諗下,佢阿媽根本就覺得佢係負累,如何唔係又點會放佢係私人院舍等死,佢見到自己既好朋友比個咸濕院長性侵,但又無能為力,佢咁樣死左,最小唔駛下半世為自己既懦弱内疚一世,個編劇安排佢死前回憶自己最開心既一刻,都算係一種解脫啦。」
我唔知道編劇咁安排係咪有心,但我諗呢段劇情編排會令睇既人覺得個院長仆街之餘,亦令人感覺到住係院舍既弱勢社群,如果無外力幫助下,就算好似余香凝咁講嗌唔好或者打肇事者都係無用,弱勢既力量就係咁薄弱。
「未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睇下套戲結局就知啦,個主角以為自己做好事,最後成班人要搬,你認為班老人家會多謝佢,佢地只會覺得佢為左自己既名利,咩尊嚴公義善良,人都半隻腳入左棺材,仲點會理呢d野。」
我諗編導係想觀眾認清一個事實,就係凡事都有後果,唔係你做一件好事,就代表結局一定好。而且,亦唔係每個人可以理解,公義同善良背後既意義係乜:人類係永遠唔能夠彼此了解,如果可以彼此了解,世上就唔會有戰爭。所謂正義同善良;只係站係卡既正反面,但我同意姜大維:人生,要做好多選擇,而且識做選擇既人好少,而我地唔好為自己認為對的選擇而內疚。
© 本文由作者【彼羅波得】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