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o 也倒下,該如何永續?

海中地職人
2023年9月29日
積木生產商 Lego 近日宣佈,終止以回收塑膠再製成積木的計劃。本來商家計劃輪轉,平常不過,但今次 Lego 作出決定背後的理據,或許令力求紓解環境問題的人氣餒。
二零二一年中期,Lego 嘗試採集回收的膠樽,擷取其中的塑膠原料再製成 Lego 玩具。一般 Lego 積木以 ABS 樹脂製成,ABS 樹脂的學名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膠樽的材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 PET)。物質不同,製成品的模態也多半不同,於是生產出來的玩具品質亦有差異。早在二零一八年,Lego 也嘗試以植物原料製造積木,但效果不佳,例如製成品不夠堅硬,容易變形,甚至對兒童造成危險。Lego 仍然旨在開發以永續原料生產玩具產品,兩年前開始研發以回收得來的 PET 取代原油生產的 ABS 樹脂,仍以失敗告終,理由是在使用回收物料再製新品的過程中,碳排放量比原先使用 ABS 樹脂的方法還要高,違反維護環境的宗旨,惟有放棄有關計劃。
Lego 在宣佈「由樽變磚」計劃(From bottles to bricks)結束四日後,才刪除官方網頁的相關內容,顯得奇怪,但 Lego 在表明不再以 PET 再造成玩具的同時,也聲稱仍會尋索可行出路,堅持為環境戮力,目標是二零二五年轉用較貼近永續的物料,並在二零三二年或以前減少37%的碳排放。
當初 Lego 推行轉廢為材時,環境責任副總裁添.博斯(Tim Brooks)表示團隊為此感興奮。大抵關注環境人士心同此理,知悉地球物資有限、氣候變化、污染嚴重,各類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甚至已逼在眉睫。得悉一年製造上億件積木的國際巨型企業肩擔環境責任,當然雀躍。然而所謂「環境問題」,也分為不同環節。李偉才博士曾言世界上有很多問題,那些都應該正視,但有一件事,人類不得不加倍重視,而目前似乎各國政要還算忽略,就是氣候變化。可說是再不處理,就令全世界、全人類陷入無可挽回的境況。由是觀之,Lego 為免持續增加碳排放而撤銷運用回收物料計劃,情有可願。同屬環境這一範疇,在實際情況下執行起來,減廢和減排竟然互有衝突。
面對環境問題,可不能單憑感覺行事,終究講求科學實據。很多人認為資源回收非常環保,簡直做了善行。此舉當然比胡亂把物資歸為廢物,隨手丟掉妥善,但回收物資的去向、到達終點前的過程也值得注意。簡單而言,某人拿一個 PET 膠樽到回收站,承辦回收的機構要把回收物料運送,這涉及運輸成本,例如貨車使用汽油。回收工場要把物料洗淨,需要水。潔淨過的塑膠要打碎再製成膠粒,機器要用電。沿此路進,已可知每次談回收、減廢,也不是全無環境代價。北美的左右翼之爭的其中一個爭論點,是左翼主張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拒絕使用動物皮革,以人造皮革取代;右翼嘲笑他們,指出人造皮革是石油製品,還極可能由外國輸入,比起本地生產的動物皮革消耗更多能源。然後左翼就談保護動物,兩者容易陷入泥漿摔角,難以在共有基礎上討論。環保問題往往牽一髮動全身,稍多審視關於永續發展的二三事,就發現聽聞一個所謂「環保」解決方案,並不足以叫聽者立刻樂觀振奮起來。
近來香港再度討論垃圾徵費,於是有人審視政策的合理與可行程度,當然涉及垃圾該當如何處理的議題,這牽涉大量相關事實,也就是技術層面的討論,稍加探究,就見沒有一條簡單公式指向康莊大道。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曾討論此問題(https://t.ly/pGzy7)。本來這些涉及公眾利益,甚至是影響人類和世界前途的大事,理應鑽研,發起公眾參與。可是豪雨沖刷大眾參與社會的熱情和討論公共事務的土壤,初秋又出現酷熱低氣壓,任人如何亮燈夜繽紛,市民還是在家躺平,關人隱士。且看人類智慧能否趕及在毀天滅地前拯救世界。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