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成為這樣的我》

Cover image

作者:蜜雪兒·奧巴馬 (Michelle Obama)

譯者:黃佳瑜、陳琇玲、林步昇

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提要:

這本書是由前美國總統第一夫人 - 蜜雪兒·奧巴馬撰寫的回憶錄,全書分成三個章節,「成為我自己」、「從我成為我們」和「成為無限可能的自己」,講述她在「成為這樣的我」的人生經歷。

 

從出身於黑人社區、求學經歷、攻讀普林斯頓和哈佛大學的法學院、擠身菁英律師行業、到與前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相遇、入住白宮、投入公益事務,蜜雪兒用最樸實誠懇的態度向讀者訴說自己的經歷。

 

種族歧視、家庭和事業的平衡、身份認同的衝突,在各種價值觀衝突和困難中,她又會怎樣面對和抉擇呢?

 

✵ 讀後感:

這可算是我最近看過最厚的一本書,剛剛開始閱讀的時候,頗為掙扎,整本書有500頁,而且有點沉悶,好幾次翻開幾頁又放下,幸好有堅持閱讀下去,故事隨著蜜雪兒憑著不被人看低的毅力,考進普林斯頓大學的法學院的求學經歷也逐漸變得有趣。

 

|教育是件值得努力的事,會成為她們出社會的跳板

蜜雪兒出身於美國芝加哥的貧窮黑人社區,她把自己人生早期的成就歸功於父母和學校給予的關愛與期許,當年她的母親發現任教的老師不會教書,同學們不認真學習,於是向學校提出申請調班,不讓女兒怠慢學業;父母不對孩子說教,而是放任他們隨意發問,不論問題有多麼幼稚,他們嚴格認真的看待兩個孩子的學習。

 

即便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很多壓迫性別規範和經濟因素導致女孩無法接受教育,有些人更形容送女孩上學不划算,阻絕她們未來成長的機會。蜜雪兒深明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重要,擔任第一夫人期間,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其中一項推行的計劃便是為女青年爭取更多教育資源,並到學校鼓勵她們。

 

這也讓我想起大學時候到印度當義工的經歷,印度是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很低,很少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甚至求職機會,特別是農村地方,到了適婚年齡,她們會被家人安排結婚、生子、照顧家庭,不能到外面上班。那時候,我們住在印度南部城市的一個偏僻村落,每日白天都能看到婦女們只能待在家中,有時候坐在門外,有時候做家務,有時候帶孩子,生活確實是平淡安穩,但對於我來說,也很沒趣。不能上班,沒有獨立經濟能力,說明她們只能待在家中,依仗丈夫,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在書中也有提及,女性勞動力其實可以為國家經濟帶來增長,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勞動人口增加,生產力上升,經濟也會更進步;男性和女性各有所長,可互補不足,對經濟發展也大有幫助。

 

|不要讓別人定義自己

自殖民統治以及奴隸時代開始,種族主義和民族偏見成了美國一個主要問題,對黑人歧視,限制他們的收入,扼殺他們的機會。蜜雪兒的成長道路,比一般的白人孩子更為艱難,也有很多人會藉著她的膚色,進行惡意攻擊,但蜜雪兒從不讓別人定義自己。

 

升學輔導員告訴她不是讀普林思頓的料,她反而努力爭取推薦信和寫出優秀論文,加上優異的成績,考上該學院的法學系;成為第一夫人時,曾對這個身份定義疑惑,因為這不是一份工作,沒有薪水,但她憑自身影響力,推行不同公益活動,幫助全球青少女取得更多教育資源,關注兒童健康飲食,探望軍眷等。

 

黑人社會有一句俗語:你要變得加倍努力,才能取得別人一半成就。與丈夫一起通往政治的道路中,有人會因為他們的種族,提出更多批評和質疑,一些小過失也會因為他們的身份而被放大,但她認為雜音不會消失,最成功的人會找方法與雜音共存,不甘被他人定義,她活出了自己的優秀和韌性。

 

總括而言,這是一本鼓舞人心和溫暖的書,推薦給想多了解前第一夫人 - 蜜雪兒的人生經歷和有興趣的讀者。

 

書摘:

❀ 如何把你的過去經歷和未來去向,跟你這個人本身融為一體。我也明白,要找到自己的聲音,我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 即使生活過得再艱困,依然可以放聲大笑,遇到困頓時也許更應如此,得切法找到生活的樂趣。

 

❀ 只要有人關心你的學習和成長,即便是忙碌日子裡短短的十分鐘,都是重要的鼓勵,而對於女性,弱勢社群和社會容易忽略的邊緣人來說,更是如此。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