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罪,悔改,你有哪一樣真的做到了?讓你重新檢視信仰的《教廷第一驅魔人》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8月11日
「世人俱有罪,而所犯的罪孽是與生俱來的。」,這一段論述,相信接觸過基督教等相關教會傳教時也都聽過大同小異的對話。然而,真正的罪是否真的如此虛無?認罪又是否單純的說了一句「我有罪」便是呢?來自真實改篇故事的電影,講述由天主教羅馬教廷所派出的「驅魔人」,神父阿比加爾的真實故事,與其說是一部恐怖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重新檢視宗教和信仰的價值的一部反思佳作。
鬼,神,不會因為不提起便不存在
筆者作為中小學時代受著基督教影響,對基督教尚算稍有認識,然而導致我開始離開基督教的,正正是基督教教會本身一堆莫名其妙的論述。其中一種論述,也是在電影裏提及過的一件事,那就是關於「鬼」的存在。
在小時候的教會有一種說法,除了神以外,沒有別的神,與此同時,所有一切的鬼怪都是不存在的,唯有神的存在才是真實的。然而,在聖經裏,不論是新舊約聖經的記錄中,都有提及過鬼,魔鬼,或是人類以外本身的存在(事實上,神的本身就是人類以外的存在)。那麼,為甚麼教會仍然會對人說,世上沒有鬼怪呢?
電影中的情節提出過幾近一樣的質疑,就是教廷內部本身,希望讓世人認為,鬼是不存在的,藉此強化對神的信仰。但作為驅魔人,同時是一位神父的男主角,用了一句強而有力的回應:「如果世上沒有鬼,我們的信仰是甚麼?」
一般教會的文宣,大多不外乎將「鬼」定義為「墜天使」,也就是沿用聖經的故事。先不討論在於聖經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單以聖經本身的世界觀,鬼就是確實存在的,而且耶穌也曾經有趕鬼的故事,而不是沒有在世界存在過的。
在電影裏,神父也用了相同的手法趕過鬼,也是一種對於信仰的致敬。
信仰的力量,不是一句口號
對於信仰的本身,《教廷第一驅魔人》的討論角度是逐層逐層地探究,由俗世的認知,到教會大眾的認識,到最後返回最初的基本步,一切都得由信仰的基本來說起。
不論在基督教或是天主教,「認罪」是重要是有力的信仰儀式。因為唯有認罪了,才算是獲得了入場券,可以走進這個教會,甚至是天國得永生。
然而,當一切行禮如儀時,似乎「認罪」變成一種儀式,「悔過」變成一句口號。筆者平生看過不少人,以基督徒之名,作惡人的事。更莫說有人將一切推向是上帝的安排,由結婚到離婚,都是上帝的應許,這些不負責任的思想,美其名是將一切交付在上帝的手裏,在筆者這位旁人眼裏看來,那不過是將自己的責任推到耶穌的手中,並要脅耶穌要用祂的血來洗脫自己的罪。
電影裏也出現過類似的敘述,那就是天主教特有的儀式:告解纖悔。
即使是作為神父,似乎也會將告解僅作為一種儀式。但是這個儀式的本身,是有其獨特的意義,才會形成現存的儀式,而不是因為有這種儀式,便會成就了其本身的意義。
舉例來說,有些辦公室團隊很喜歡「早會」,那就是在早上正式開展工作前,先有一個集體的會議,來交代整天的日程。這個「早會」的目的有很多,包括讓各人知道自己的進度,是否需要別人的幫助,又或是提醒其他人今天我們很忙,不要打擾之類的。那就是說,「早會」本身是有其實際作用才存在的,但有一些「早會」則不期然,大家只是出席,說了些話(甚至是強行找些話說),然後散會,那不是一種溝通,而變成是一種多餘的儀式了。
正如電影借用「告解」來闡釋天主教與基督教等信仰的一種重要價值觀,「認罪」的意義。
所謂的罪,並不是指在所謂由聖經所記述的罪,而是真真正正自己犯過的錯。《教廷第一驅魔人》用了兩個很強烈的對比,一是很明顯的犯錯,另一邊是一種被認為犯錯的錯。有甚麼錯會被認為是犯錯的錯,卻又不必然一定是錯呢,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稍為年長一點的長輩,比如是哥哥姐姐,你是否必然需要照顧你的弟弟妹妹呢(那怕可能只是比你年輕一點點,就只有一點點)?
如果因為身為早一點點出生的人,便需要為晚一點點出生的人所犯錯而分擔責任,又是否合適呢?例如弟弟跌倒了,是不是就是因為姐姐沒有看好弟弟呢?這些便是所謂「被認為是犯錯的錯」。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哪一種錯,重要的是不應該單純地逃避這種錯。正面去面對,那就是「認罪」的意義。在電影當中,認罪的威力,就是直接反映在神父能否成功驅魔之上。換作在一般人裏,能夠勇敢承認自己的過錯,何嘗不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