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玟的離世看心理韌性

Tiger Lam

Tiger Lam

2023年7月28日

Photo by Madison Oren on Unsplash
Photo by Madison Oren on Unsplash

歌手李玟7月5日離世的消息,令許多人(包括筆者在內)感到意外。筆者雖然不是李玟的粉絲,但李玟在綜藝節目中的樂觀形象令筆者印象頗深,因此當聽到她輕生的消息時,內心難免產生一種落差的感覺。當然,再細想之下,李玟近幾年所經歷的,不論是婚姻狀況還是身體狀況的急轉直下,都是巨大的苦難,不是單靠樂觀的天性就能跨過。李玟的悲劇,令筆者想起鮑赫斯‧西呂尼亞(Boris Cyrulnik)的《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一書。

Boris Cyrulnik是一位法國精神科醫生,具有猶太血統,在二次大戰期間,其雙親在集中營遇害,Boris Cyrulnik是倖存者。Boris Cyrulnik以他跨過苦難的經歷、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學識,寫出多部療癒心靈的著作,其中一部就是《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

在書中前半部分,作者提出「矛盾整合法」的敘事技巧,即福與禍往往是相連,在苦難之中,人可以發現苦難對自身的獨殊意義,讓苦難轉化成「變相的祝福」,從而逐漸鍛鍊出心理韌性,令痛苦變得可以承受。作者舉的案例之中,其中一個令筆者最為深刻。在猶太浩劫中,一個德國家庭為了保護一個猶太孩子,把這個孩子藏在密室幾個月,期間這個孩子與外界隔絕,沒有任何人跟他談話,忍受極大的孤單。其後,這個孩子被德軍發現,被送進集中營之後,他反而感到快樂,因為在集中營裡,終於有人跟他說話了。

因此,筆者認為苦與樂除了有普遍性的客觀衡量之外,更有個人性的主觀詮釋。同樣的苦難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另一些人卻能重新出發,關鍵在於當事人能否轉換思維及眼光,用全新的角度去解讀臨到自身的苦難,從中發現其價值與意義。

書中的後半部分,作者認為社會若懂得聆聽及接納受創者的故事,受創者的自我修復過程會較容易;然而,出於政治因素及文化偏見,受創者的見證往往未能被接納,受創者被迫要把真實的內心世界隱藏起來,處於內外分裂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或許更能明白李玟的處境,作為公眾人物,她在人前的言行總要符合公眾的期望,特別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隨時引起網絡的公審。

我們從宏觀層面回到微觀層面,像小人物的你和我,身邊又有多少親友能夠真正懂得聆聽及接納受創者的故事?人接收痛苦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對赤裸裸苦難經歷的敘述,要麼是情感上接受不了,要麼是太快以理性的批判來回應。一般來說,受創者充其量能把苦難經歷過濾之後表達出來,已是很不錯的狀態了。

面對這種現實上的限制,書中的最後一部分提供了一條出路,就是寫作與藝術表達。既然最深處、最真實的情感難以完全在人前表達出來,那寫作及藝術可以成為表達這些情感的渠道及出口,而且還有助於整理自身的故事及經歷。當然,寫作或藝術不一定要從事很高程度的創作,最簡單的可以是寫日誌及隨筆、寄情畫畫及書法、唱歌彈琴等。

若以簡單的話總結如何鍛鍊出心理韌性,就是把真實的感情抒發出來,重新詮釋自己的人生故事。

© 本文由作者【Tiger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