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才是屬於自己的旅行:共享單車是政策還是文化?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7月19日
久違了的旅行,遇上熟識的共享單車。雖然早在十數年前已經見識過台北的共享單車,那時候還是剛開始試行的階段,所以一直沒有用過。但忽然發現,關於共享單車,在兩岸三地這十數年間,大家都有發展過,卻遇上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那是為甚麼呢?
共享單車的發展其實相當奇妙。首先,共享經濟這回事,也不過是這十數年間忽然冒起的一個話題。「共享」這個概念不難理解,也就不過是將一項資源更有效地運用,當某甲用完一項東東,便放在公共地方,讓其他人可以按需要使用這回事。就比如圖書館的圖書,某程度上就是「共享圖書」。
但這種共享的模式固然是一種烏托邦的概念,如果人人都打算用別人的東西,那誰來付出第一件東西呢?又,關於該共享物的管理,保養,所有權等等,又應該如何處理呢?這一堆法理情理都難於解決的問題,導致以共享的理念雖好,卻一直不易廣泛地實施。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似乎為共享的概念帶來了更新一代的模式。
共享其中一項難於解決的問題,是共享的物品會否被私有化。如果把共享的物品私有化了,那就稱不上共享,甚至是有一點不勞而獲的意味。就像公共圖書館的圖書一樣,如果有人把書本據為己有,基本上就是偷東西。即使是公共圖書館,合法地擁有借用人的個人資料,都尚且會有書藉違失的情況,那一般人想要把東西安全又有系統化地共享,似乎就難以成功。
不過,現時的共享物品,卻能夠更好地管理以及追蹤,令到物品並私有化的可能性大大減低了。但是,為什麼共享單車發展至今,似乎卻不完全順利呢?
由下而上 VS 由上而下
在大學修讀關於社會發展的科目時,老師很常用一個比較,那就是政策該當「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呢?所謂的「下」是代表大眾,而「上」不一定是政府,也可能是賣家,又或是服務提供者等等。
可能有些朋友就已經想到,想必然是「由下而上」的情況較好啊!因為由大眾所共識的政策,理應比起由高層單向實施的政策來得順利。這也是筆者當年的想法,卻又換來了一個很微妙的答案。
「那你們都應該覺得馬克思的想法很好才對。」
同樣的情況套用在共享單車的例子,似乎也會獲得更全面的想法。
廣州:曾經的共享單車惡夢
先說在內地城市,筆者比較深印象是早年在廣州的共享單車。事實上是一場惡夢多於美好,因為單車實在太多,多得根本已經無處安放,結果好地地的行人路,單是共享單車停泊的地方已經佔了很大的空間。
由於在當時未有政策的介入,共享單車的公司是一窩蜂的開業,價錢已經不是便宜,而是近乎免費。以「毫」作單位計算租用費,實在是有點令人震驚的。當然了,這是自由市場的結果,就是因為供應太多,所以價格便會便宜。
但若然我們僅以數字,金錢,價值等等作為參考,其實可能會忽視了一些很確實但又很抽象的元素,比如整潔度,舒適度等等。
而這情況似乎並不止於在廣州,而是影響了整個中國內地不少城市,導致政府要以政策介入,來控制市場。相對之下,近年的情況已經大幅改善,猶未及台北的情況。
台北:商家與政府共生的產物
台北的情況是在政策和商家共同發展的一種模式。最初台北試行共享單車,在小規模的地方進行試營運,並在試業當中逐步探討各方面的調整。
其中關於政府上最大的配合,應該是劃出了明確的共享單車停泊區。而營運方則投入相對較為昂貴的方法來管理單車,那就是停泊柱。這種停泊柱的不便利,其實理應會導致共享單車變得不受歡迎的。雖然使用停泊柱會更有效保管共享單車,但是用家就必須在指定的地方停泊單車,而失去了前往用家理想的目的地的便利性。
不過,投入這種較為昂貴的管理模式,也就令單車的質素可以提高。台北的Youbike第一代的價錢大約為每輛單車四千港元,以這價值來說,深信即使是三地當中平均收入較高的香港也是覺得頗為昂貴的一類單車。但正因如此,台北的共享單車便能提供較舒適的騎乘體驗,而且相對耐用。
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配合,在不少地方都容許設立停泊柱,也相對地提升了便利性。
然而,香港的情況卻又令人摸不著頭腦。
香港:似有政策配合卻又不受歡迎
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一點,是香港可是一個有單車徑的地方。
上文提及過的廣州和台北,雖說也有劃出指定的路段是讓單車使用的,但實際上這些「單車路」僅是在行人路上劃線,所以行人和單車幾乎是在共享同一條路的。
然而,香港的單車徑可說相當「尊貴」,因為香港可以指明為「單車徑」的地方,是人車分隔的,只為服務單車而設。政策上這麼優待單車,偏偏共享單車卻在香港久久未能盛行。
其中一個問題是單車徑看似「特權」,卻又似「歧視」。就像是單車「只能」使用單車徑一樣,如果出現在行人路上,法例上是可以懲罰的。而另一個問題,是單車徑的設計很有「由上而下」的感覺,就是單純劃出了單車徑,卻沒有理會使用者的感受。比如一些單車徑是不斷截開一段段的,如果依足法規,那就令騎單車者不斷需要下車過路,非常不便。
在使用上的不便,也就直接導致使用者的數量減少。縱然是三地當中配有最高級的單車徑,卻沒有發展出普及的共享單車。香港的共享單車只停留在新界區,未能走進市區,也就令以共享單車減低汽車使用的理想未能實現,同時也無法透過以共享單車鼓勵市民更多的運動。
難以量化的文化影響
有一種影響是難以在數字上表現出來,那就是一個社區的文化如何影響發展。
就如上文所說,香港雖然獨有優秀的單車路段,但是文化上卻沒有使用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廣泛認同。而某程度上,這也是政策俱使出來的結果,那就是單車只能在指定地方騎乘,甚至令人覺得是一種休閒活動多於交通工具,這也令共享單車無法有效推廣。
反之,在廣州即使有大量的共享單車,甚至近年出現共享電動單車,人車爭路的情況嚴重,卻又似乎沒有引起太大的衝突。不似香港看見中年婦女騎過一段行人路,會引來巡警圍捕的情況。作為遊客,在廣州街頭看見人車共享行車路的情境很是緊張,但當地人看起來沒有甚麼怨言,倒是令我覺得很不自在。
而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台北。在台北騎乘共享單車的時候,行人和單車都很有相互禮讓的感覺,也有各自取方便和安全的默契,不會隨便響鈴告訴別人自己的存在要人讓路,而是各自都不願麻煩對方,所以找出真正的「共享空間」。
雖然各自的政策有所不同,但文化的影響卻似乎影響甚深。可是我們在書本上,影片裏,都無法真正感受文化,也沒有可能在一些數字的報表上看出文化的差異。旅行的重要,在於親身體驗文化不同,即使有VR和AI,影響文化的,影響人的,永遠都是人。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