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興趣成為全職,反而會成為苦差?

Tiger Lam
2023年7月5日
筆者的詠春師傅是一位武痴,30餘年來潛心鑽研中國及西洋的多種武術,並以武術作為自身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可是他卻拒絕成為全職的武術教練,一來他認為全職教武術是難以維生,二來他認為當興趣成為職業,他就會失去對武術的熱情。筆者師傅的取態雖然不是適用於每一個人,但確實有其道理,當興趣成為全職,確實有機會事與願違,原因如下:
首先,職業本身會被社會文化與制度所扭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及意義。舉例說,如果你熱愛音樂,希望當一位鋼琴教師,藉此提升更多人的音樂素養,可是在香港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要順利升學就需要取得音樂証書,因此,許多學生學鋼琴是被迫的,鋼琴教師更多是被家長要求幫助其子女取得証書,教與學兩者都難以真正享受其中;再舉例說,如果你熱心助人,希望成為社工,藉此幫助更多人在身心社靈各方面的成長,但現實是在社福機構中,社工最主要的工作不是開個案輔導與辦小組活動,而是行政與管理工作,令社工的存在意義變了質。因此,不少人為了興趣而入行,但入行後反而不能做到真正興趣的事情。
另外,有時我們只感受到興趣所帶來的一時激情,而忽略了興趣也有苦悶與機械式的一面。當我們從事一份苦悶的全職工作時,會很期待在工餘時間做自己興趣的事,因為打工與興趣之間會存在對比的感受,打工是被迫、乏味的,對比起來,興趣是自發、有趣的,因此興趣成為打工一族生活上的調劑。然而,當興趣成為全職之後,我們就要每一日重覆做自己「興趣」的事,感到累也好,感到悶也好,都要恆常繼續做,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熱情會漸漸被消耗,就像一個喜歡煮飯的人,若他每天都要煮飯,也會早晚厭倦進入廚房。
還有,當興趣成為全職之後,經濟的壓力可能會大於工作的自發性。舉例說,當我是業餘作家的時候,因本身有一份正職,不用擔心收入的問題,我可以在有靈感、有空閒的時候才發表文章,但若果我成為全職作家,就必須定期發文,而且是有質素的文章,才能爭取到讀者的持續訂閱,我的收入才能有保障,那麼不論我有無靈感,都要不斷迫自己發文,而為了確保文章的質素,還要迫自己不斷大量的閱讀,這樣壓力就會產生,本身的興趣也可能成為苦差。
既然如此,享受業餘興趣是否比從事全職興趣更有保障及更為快樂?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需要超越「打工」的視角去看待。因為不論是從事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還是試圖把興趣變成全職,都是受制於「打工」的視角。「打工」的視角有兩大特徵,第一是依附企業,第二是單一經濟支柱。有見及此,若我們嘗試以斜槓工作者的思維去結合自己的興趣、工作興生活,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首先,我們可以成為自僱人士或與理念一致的夥伴組成團隊,避免了社會文化與制度的扭曲。例如,音樂人可以不受僱於琴行,而是自行招生,或與合夥人開辦STUDIO,忠於自身的音樂理念及鎖定自己的目標群體,以致不用受制於只為取得証書的家長;同理,當社工的可以考慮不長期受僱於傳統的NGO,而是與跨界別的夥伴開辦社會企業,到位地服務有需要的群體。
此外,擁有多元興趣是斜槓工作者的另一特徵。人的心思都是傾向狹隘,因此興趣也容易太單一,單一興趣做多了、做久了,特別衝破不了一些瓶頸時,就難免產生枯燥無味;反而擁有多種興趣的人,大腦的不同功能都得到發揮,而且不同興趣的之間會產生協同作用,因為學習的原理是有相通之處。筆者本身同時學習唱歌與詠春,唱歌雖是最大興趣,但在學習詠春的過程,會啟發到一些唱歌的原理,幫助突破唱歌的一些瓶頸,反之亦然。因此,在最大興趣之外多培養其他興趣,讓自身的潛能更充分的發揮,人生更為充實。
而當我們擁有多元興趣,就更有條件獲得多元收入。把單一興趣當成單一收入的人,往往是很痛苦,一來他們的經濟生活通常會很拮据,二來他們的人生會很狹窄,唯一興趣就是人生的唯一支柱,除此之外就沒路可走。因此,擁有多元興趣和專才的人,有條件成為不同領域的自僱人士,獲得多重的收入,從而減少經濟的壓力,讓心靈有更多自由空間,在自己的興趣專長上精益求精,保持熱情。當然,若能發展出「被動收入」,達到「財務自由」,就能最大程度的結合興趣、工作與生活,但這個階段不是人人可以達到,而且在未能確保多元興趣能獲得多元收入之前,筆者也不建議辭去原有的工作,反而先在業餘的空間繼續發展自身的興趣與專長,然後進入一邊正職,一邊自僱的試驗階段,待時機成熟才正式成為自由工作者。
© 本文由作者【Tiger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