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術招式的演化看,為甚麼同一招和套路,有人覺得有用,有人覺得只能看不能用呢?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6月23日

Cover image

在研究武術的過程當中,不少人都會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傳統武術這麼多各式其式的招式當中,有多少招是實用有效的呢?特別在現代的搏擊運動當中,似乎有少會見到如電影般的武術招式拼搏,是傳統武術只能留於幻想?還是現實中的武術根本已經變成另一回事呢?又,同樣都是一門武術,有些人覺得中看不中用,但卻有人解釋了技術當中的意義其實非常實際,到底兩者存在的落差是甚麼?

 

由「八極拳」和「大內八極拳」說起

 

八極拳的威名在傳統武術界一直名震天下,更被稱為最兇猛的拳術。然而,對於八極拳是甚麼一回事,聽過的人比看過的人似乎還要多,不過,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歷史原因,才會導致有這種情況出現。

 

「八極拳」原本並不算一套廣泛流傳的武術,不及少林武當等大門派廣為人知,甚至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也只記錄為「巴子拳」作為其拳術的參考。直到「神槍李書文」的出現,八極拳的兇猛才開始傳開來。據口述的歷史記錄所載,李書文作為清末武術家,經常在過招的時候令對手非死即傷,並在生平未嘗敗績,以致他的八極拳和他本人的兇猛連成了一體,其威名亦由此而起。

 

至後來李書文的最後一門入室弟子劉雲樵,將八極拳帶入總統侍衛隊作訓練之用時,更曾視之為不能外傳在民間的武術,讓這套武術添上一層神秘感,使得聽過八極拳的人比看過的人還要多,也因此而起。

 

不過,有趣的一點亦在這裏分拆開來。傳統而言,「八極拳」就是八極拳,「大內八極拳」是由劉雲樵所定名的。多了「大內」兩個字,是否代表這是兩套武術呢?

 

要數一套武術是否同一套武術,其中一套最易受外人所評估的,自然是他們的套路。事實上,能稱得上為八極拳的,都必然提起「大八極」和「小八極」(又稱大架和小架的八極)。而不論是哪一派的大八極,外觀而言也是非常接近的。

 

那為甚麼還會有「八極拳」和「大內八極拳」的分別呢?

 

武術動作的意義

 

一個武術的動作,本來是如何產生出來的呢?

 

每一個動作,特別是經學習和訓練所展示的動作,肯定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的。比如籃球的投籃動作,發展到今天有標準的姿勢,如何輔助和發力等等,是基於這是前人累積了多年的經驗,慢慢修正和調節成現在看見的投籃動作。

 

武術的動作固然也是一樣,一個直拳其實並不是一個自然的動作,普通人沒有受過訓練的情況下,寧可用巴掌的方式打人,都不會第一時間想起一個直拳。直拳的出現,是因為直拳是攻擊路線短又有效打擊對方中線要害,所以在多種打擊技系的武術都會出現。

 

而為了達成一個目的,一個動作便會為向著那個目的發展下去。就是投籃的動作是為了更有效率的把手上的籃球穩定的投入籃框當中,武術的每一個動作都必然會因為他的目標而逐步改變和進化,這也是「八極拳」和「大內八極拳」的分別。

 

「大內八極拳」其實就是以八極拳的基礎動作,加入了劉雲樵所認為需要套用在護衛的使用情況下,針對動作的應用產生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由「護身」變成「犧牲」,提出以身作盾,捨身取義的目標來練習的(金立言,《大內八極拳全集》)。

 

因此,即使是同一套動作,「大內八極拳」的對練,每每以進攻為優先,是因為在保護目標人物的情況下,護衛的工作就是要盡快處理眼前危機,而不可思考還有沒有退路,反之是要創造空間和時間讓保護人物安全撤離。所以,在《大內八極拳》體系培訓出來的八極拳技巧,在套路的動作操練上,往往會配合著現實的護情況來思考如何操練。

 

另一點更明顯的分別,是「大內八極拳」的體系放棄了練習劉雲樵的老師李書文最擅長的技藝,也就是大槍。想當然了,在現代的護衛系統,操練大槍還不如練習如何應對手槍,所以在大內八極拳的對拆練習中,反而會偶有出現應對手槍的技巧,而不是練習大槍的對練。

 

「看」和「用」的分別

 

在筆者執教傳統跆拳道的時候,也經常就著這個問題去提問學生:我們操練的動作,是為了甚麼來練習的?

 

每一種武術的套路,都是為了保存一些動作,或說是招式所存在的。然而,當作為一個人去演練這些動作時,演練者本身如何看待這些動作,卻就可以造就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就以文章開首的照片中的直拳而言,為了工整和美觀,有人提出直拳應該以全正身的姿勢打出來,但是,筆者執著的論點,就是全正身的動作會令直拳難以有效擊向中線,並且會使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這就是「看」和「用」的最大分歧。

 

另一方面,武術套路的動作,並不完全是為了實際應用的環境而設計的。就如跆拳道始創人崔泓熙將軍在其教學中就直接提過,一些動作的目的,是為了鍛鍊練習者的不同身體能力,比如肌力,平衡力等等,而不是為了實際在應用是必須要用一樣的動作所設計的。更重要的一點,跆拳道的套路最大的意義,是透過套路的教學,解釋套路的典故,作為跆拳道的「道」的教學工具。

 

因此,一些動作的「實際用途」是用作鍛練而不是應用,正如健身的卧推舉(推胸)動作而言,在絕大部份的運動裏都沒有直接一樣的動作(躺平然後推一個大重量),那是否代表卧推舉完全沒有「實際用途」呢?

 

此所以,會令一個武術的動作,變成中看不中用,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練習時根本沒有思考動作的意義,單純為觀感而操練,變成純粹的藝術;

二)動作本身根本不是一個對打用動作,而強行用作對打,當然沒有應用的效果。

 

以一套完整的套路作為實用的參考,是會有點不切實際的,太多的假設所產生的東西就會太假,正如一套套路假設了太多太多的對方動作來作應對,那就是一套排好的舞步,而不是武術。在練習的時候,更多的是要思考,這些動作的應用是甚麼,又有沒有好好地應用了武術的原則,甚至如「大內八極拳」般,有著很明確和特殊的應用環境而練習呢?這一點,相信不論是習武者或是教練,都應該好好思考。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學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