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面對成年子女:該從幕前退回幕後了

18

18

2023年6月14日

Cover image

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廣播電台中,意外收聽到一個關於青壯年與父母同住的節目。節目名稱是「如何與你的成年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How to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your grown children?)。對於這樣一個節目,我反覆細聽當中的內容,並把當中的精彩論點放進此文章中。

首先,在這篇文章中,青壯年(或稱成年子女)是指18歲至30歲的人。在這個階段,他們想要成為一名有能力的大人,不需要聽取父母的建議,不需要依賴他們。本文章提及的節目中的嘉賓是Laurence Steinberg,他最新著作是《你和你的成年子女:如何一起在挑戰性的時代下成長》(You and Your Adult Child: How to Grow Together in Challenging Times)。

房屋價格與薪酬的差距

在廣播節目中,嘉賓Laurence Steinberg劈頭就提出現時房屋價格與薪酬的差距。由於房屋價格高昂,青壯年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儲備足夠的金錢購買房子,遲婚的現象也變得普遍。另外,僱主對於僱員的學歷要求也提高,變相這個世代的年青人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在學習上。社會因素下,成年子女需要繼續與父母同住。Laurence Steinberg道出了現代青年人想獨居卻無能為力的無奈。這一個節目,就是為了這一個現象作出討論。

對於大腦發展的幫助

在節目中,嘉賓Laurence Steinberg提及此現象能給予大腦刺激,促進其發展。若然人已經習慣既有的模式,亦即是生活於舒適圈中,大腦便缺乏刺激,自然不會再發展。這裏所指的舒適圈就是成年子女進入婚姻狀態後,安頓好生活的一切。然而,現今的成年子女雖然仍與父母同住,但是他們想要改變現狀。正正是這個階段能讓他們的大腦得以發展。這真是個有趣的研究!

成年子女想要獨立自主生活

父母與成年子女相處時,難免會遇上不少衝突。Laurence Steinberg提出其中之一是成年子女想要獨立自主生活,卻與父母的期望有落差。在我看來,也許父母已經習慣照顧子女。當成年子女仍然出現在自己視線範圍以內,父母便繼續以以往照顧子女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關於家務的標準與分工

父母與成年子女相處時,有機會遇上有關家務分工的衝突。首先,大家對於乾淨的定義也不一樣。假設父母是比較愛乾淨的,而成年子女對於乾淨的居住環境並沒有太大的要求,兩者難免會為此而產生爭拗。作為成年子女,他們想要擁有自己作主的權力,包括自行決定自己房間的乾淨程度,不被管束。但是,畢竟是在一起生活,對於同住者的衛生程度也很難視而不見。至於家務的分工,也不能只是倚賴某一方,需要互相合作。

相信自己VS相信數據

這是關於育兒階段的相處模式。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在育兒的路上,被告知「相信自己」;而現今的新手父母,卻是選擇相信大數據的一代。需要餵嬰兒多少毫升的奶?嬰兒的睡眠時間是多少?該給甚麼玩具他們?到網上尋找資料吧。

不要過度涉入子女的私人領域,應給予充分空間

由兒少輔導專家盧蘇偉編寫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16-20歲要陪不要管,父母放手不等於沒角色,用心傾聽贏回影響力》 (暢銷改版) ,從書名就可以得到不少啟示。當子女已經長大到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時,請盡量不要再涉入他們的私人領域了。或許,作為家長,沒有一天沒有在擔心子女過得好不好。但是,當子女已達到一定年齡時,家長不得不放手,讓子女為自己負起責任。否則,子女永遠都學不會獨立。除此之外,也請考慮到子女也想要擺脫父母的操控。

「最好的管教,是把責任推給孩子,信任孩子有能力為自己作出最好的決定。」— 盧蘇偉

我的人生沒有難處,因為我接受和學習它

書中亦提及「我的人生沒有難處,因為我接受和學習它。」。每一天,我們也在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人生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生活不會盡人意。就拿親子相處來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是會產生衝突。產生衝突時,其實雙方也會感到很折磨。作者盧蘇偉之所以說自己的人生沒有難處,只是因為他學習與這些難處共存,或者找方法去解決問題。書中亦有提及,我們不可以抱著「只要對方改變,事情就會變好」的心態。因為對方是不可控制因素,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作出改變。當你願意為這段關係付出,你自然會得到你想要的。

愛是甚麼?

「愛這個字,是學習用心去感受另一個生命的歷程,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事件發生,練習去了解你的另一半和孩子,如果只是粗暴不講道理或是沈默,內在真正要表達的是甚麼訊息?」書中是這樣說的。別以為沉默是金,當發生衝突時,適當的沈默的確可以避免更嚴重的衝突。但是,由始至終也保持沈默的話,便會讓對方感到被忽視,也難以讓對方知道你真正的感受。這樣亦代表對方不會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是次的衝突,自然也難以避免類似情況了。

從對方角度出發

最後,我們該如何處理,才能達至雙贏局面呢?說到底也是從對方角度出發。祝願各位也與家人相處融洽!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