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教導年輕人社會法則?讓老師到社會打滾是解決方法之一

半宅職薯

半宅職薯

2023年5月28日

Cover image

記得中學四年級那年,生物科老師曾經在課室問大家一個很突破性的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幾年所學的知識可能是假的,是作出來的呢?」那一刻我如夢初醒,對的,即使這些知識是作出來的,我也不會知道。

 

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教育與現實接軌的問題。

 

首先瞭解為甚麼要普及教育?

在古代的時候,教育並不普及,只有那些達官貴人,特殊階級的後代,才有機會接受智者的教育。後來工業革命,社會需要大量有技能的工人提供勞動力,普及教育應運而生。

[延伸閱讀: 我哋都畀學校fake咗]

中小學老師是專業人才

中小學老師絕對是教育的專業人才,在較為優秀的學校中,教化學的老師要在當年的公開考試取得化學科A級成績;教物理科的老師要在當年的公開考試取得物理科A級成績。

 

換句話說,這些老師都是讀書高手,由高手教導學生,是理所當然的事吧!

 

又由於教育是一門專業,大多數的中小學老師,都在完成教育專門培訓之後,立即到學校當老師。很多時,這就是一生的事業。他們的一生之中,可以教出很多個A級學生,從教育專業的角度看,這些老師都非常專業。

[延伸閱讀: 人生無盡可能-升中派位回憶]

大學教授是專職精英

大學教授是產生知識的專職精英,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在科技領域,他們推動人類科技進展,一個研究可能延續很多年。所以他們必須要受到保護:在工作環境理想,事業穩定,經濟充裕的生活條件下工作(雖然事實是我覺得大學教授的薪金太低,與職業所需的高難度要求不相稱)。

 

至於文科、商科、社科等專業的教授呢?他們所作的研究,不少都會被社會的決策者作為參考。優薪養廉,這些教授的收入和地位必須高得讓他們不需吃人間煙火,不為五千斗米而打動。社會的卑鄙黑暗,不應該沾到他們身上。

 

中小學教育彷彿只為升讀名校

現在你嘗試回想中小學階段,你讀書是為了甚麼呢?很大機會是為了成績,為了考取高分;考取高分又為了甚麼呢?很大機會是為了升讀心儀的學校和科目。

 

而事實上,香港很多的學校,收生時所考慮學生的學術成績比重遠超於操行分數。當年我讀中學時已經發現,成績最好的那批同學,操行分數都是拿A的;成績處下游的同學,再乖巧聽話,操行分數拿A的比例依然較低。

[延伸閱讀: 為什麼你不應取1st hon?]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中心

我又曾經聽過一位大學教職員對我說:「大學不是職業訓練中心」。對的,大學應該是讓學生了解自己、探索人生、培養品格……等等,的理想地方。所以香港不少大學的環境都人傑地靈,山明水秀,即使面積有限,也盡量建造得有學術味道。

 

誰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

如果中小學是追求學術成績,大學又不是職業訓練中心,那麼職業訓練的責任自然是落在那些職業訓練大專學院上。

 

但最弔詭的是,在過去三十年,大家只見到大專院校爭取升格為大學,卻未見過大學申請轉向為職業訓練所。

 

那麼,誰人負上教導學生融入社會,在職場生存的技能?

 

學生難以窺探社會實況

當然,不少學校都會邀請社會業界的人才到學校給予講座,又或者提供師友計劃,讓學生接觸學術領域以外的人才。

 

但這種安排有一個先天問題:基於現實的利益矛盾以及後顧之憂,這些外來的講者絕對不會把所有事情清楚向學生交代,對於那些事關重大的決策和經歷,甚至連暗示也不會。因為一旦洩漏工作上太多實況,會直接對講者的主業構成嚴重影響。

 

結果學生大多只知道社會的表面狀況,卻不知道內裏的隱藏規則,活動成效自然有限。

[延伸閱讀: 一蟹不如一蟹的詛咒]

參考成功人士的做法

大家知道嗎?不少成功的富豪、生意人、成功人士,都會叫他們的子女在畢業之後先去外面打工,由低做起,從不同角度瞭解社會不同面貌,累積一定閱歷之後才回到爸爸的公司工作。

 

同樣道理,社會可否考慮讓教育專職人士,在有保障的情況下,到社會不同位置打滾,累積不同領域的經驗,再回到學校把寶貴經驗無後顧之憂地傳授給學生呢?這實在值得深入思考。

 

結語

我認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句說話在某程度上也是假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沒有第一身的真實體驗,誰也不知道舊日所信是否正確。又或許,當你真切地明白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時候,才是智慧的開端。

 

原文刊於 香港01  )

By

半宅職薯 

© 本文由作者【半宅職薯】創作刊登,原文刊登於半宅職薯研習所,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