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逃走!只能戰術性撤退!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5月26日
最近上跆拳道課的時候,一個小朋友在練習時說自己打不過,要逃走,我就很直接地對他說:「不可以逃走,只能戰術性撤退!」這種心態,其實並不止於在練習武術的時候用得上,而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時,其實都能夠應用得來。
逃走沒有解決問題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如果想要逃走,大多數都是一個原因:覺得面前的問題無法克服。故此,逃走,便不用面對這個問題,彷彿「解決」了這個問題。
真的嗎?明顯不是。
逃走,很直接就是令自己背對問題離開,實際上,如果這個問題一直都在,離開最終還是要回來。
如果在擂台上進行搏擊比賽,又可以如何逃走呢?沒有,逃走不是選項,投降才是。不過,在擂台上投降,比賽便完了。面對工作的話,投降又是否一個選項呢?
更說如果是一門生意的經營者,投降這個選擇,是否代表完全不管任何事就可以呢?基本成本仍然存在,錢還是需要找回來,投降這一個選擇,看起來是選擇,實際上其實並不是一個選擇。
戰術性撤退是為了贏回來
那麼,戰術性撤退又是怎麼一回事?戰術性撤退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戰術」,二是「撤退」。
先說「撤退」。在戰場上,逃走是單純地離開戰場,但撤退是有目的地進行的。例如希望某些部隊可以從前方戰線調往後方,又或是為了保護重要目標,例如指揮官,安全地離開戰場。
要達成撤退的目標,並不是單純地退後或逃走便可以。撤退到甚麼地方,用甚麼路徑,次序,誰人在最後殿後等等,每每都是一步計算,這些計算,便是「戰術」。
「戰術性撤退」特別強調「戰術」,是因為撤退並不是一步,而是為了下一步的行動作出部署。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知街亭即將失守,便展開全面撤退,雖然北伐失敗,但成功保住了蜀國大部份戰力,而令他們不至亡國,還能進行後期的其他北伐。
在搏擊運動同樣如此,一個進攻套路無效的話,為自己拉開距離,又或是改變策略令自己有喘息的空間,同樣都是「戰術性撤退」,是為了令保護自己,在投降之前還能有機會反攻致勝。
比如倒地後是否就馬上站起來便是明智呢?如果學過全面的搏擊技術,都知道有一種倒地後站立的技巧稱為防禦性站立,是指即使倒地後仍然正面面對對手,並且在有防禦的情況下向後站起來,而不是盲目地向前站立,迎來對方的再一記重擊。
生活上的戰術性撤退
假如在生活或工作上面對難題,同樣也應該要採取戰術性撤退而不是逃走。
當前無法解決問題的話,首先要想的,是為甚麼解決不了問題。唯有解決問題的核心,才能逐步開始清理所有障礙,而不是讓問題累積下來,變成一個更大的問題。
有時候一個複雜的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有數個問題叠在一起,所以變得棘手,為此,要解決棘手的問題,便要一步一步,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
有些時候的確有可能當刻無法解決問題,那就要了解日後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的話,找別人幫忙又會否是一個方法呢?
真正的核心,是在面對問題時,有沒有好好地調整心態。如果只是想著逃避,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讓自己先退後一步,尋找空間,觀察大局,或者問題比想像中來得容易。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