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看圖作文到看人講故事,一個你隨時可做的提升創作和故事技巧的訓練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5月10日

Cover image

關於說故事的技巧,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不少人在學習講故事的技巧時,總是面對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可以說好一個故事?當然,說故事本身有很多很多方法,而且你很有可能早就學過,只是一時三刻忘記了,讓我試試和你一起找出來。

 

你還記得看圖作文嗎?

 

小時候,真的很小但也不記得多小,可能是初小,可能是高小,在我們學習中文,學習作文的時候,都應該經歷過一種題目類型,就是「看圖作文」。

 

「看圖作文」的形式,就是有一幅圖畫,然而作者(或答題的學生或考生)則要根據圖片來創作一個故事。換個角度而言,那就是透過觀察來發揮想像空間,並以文字將之轉述出來。

 

一些簡單的元素還是要有的,最基本的方法可以是「六何法」,那就是即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事實上,一幅圖畫未必能完整地提供所有資訊,然而如果能夠透過創作來補完這些資訊的話,事實上已經令文章豐富了不少。

 

不過,正如圖畫一樣,為甚麼一幅圖畫不一定會記錄了上述所有資訊呢?因為圖畫的本身,大多有其主題。就像說故事的本身,也應該要有其主體才對。

 

所以,如果你的故事是關於那個地點,就應該盡可能突顯地點的重要;如果是關於一件事,那就要將事情的經過詳細的闡述出來。

 

不過,對於人,對於人們,筆者個人覺得,最吸引的故事,莫過於一首廣東歌的名字

 

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一個故事吸引人的,就先要令人產生興趣。「很久不見,到底發生過甚麼事?」,這一句歌詞簡潔而有力的原因,就正正是因為很直白地勾起了人們對故事的興趣。

 

現在是結果,如何是原因。

 

在看圖作文的過程當中,我們往往見到的是一個片段,一個片刻,停留在某一個時空的瞬間。然而,要形成這個畫面,想當然是有前因。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賦於一個理由。

 

正如圖片當中,一個人在街上看著地圖,她為甚麼要看呢?是迷路了嗎?還是她根本沒有目的地,只是試著尋找她的方向?抑或這幅地圖讓她想起了某個地方,還是某個人呢?

 

她又為甚麼要撐著傘呢?很大雨嗎?那她在這裏是在等著某人嗎?還是只是偶然路過?但一個偶然路過的人,為甚麼要在下著雨的露天地方看著街上的地圖?

 

所以,她為甚麼在這裏?

 

這些細節都能夠刺激想像,從而誘發思考,並結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些故事不一定要有甚麼理由,要去說給誰人聽,或是要推銷甚麼,但久而久之的練習,就會令你更容易對一件事物建構成一個故事,從而以說故事的形式報告出來。

 

讓街上的故事成為你的素材

 

實際上,你也不一定要找一些圖片來練習,只要你在街上路上,吃飯購物的時候,多看一點四周,四周都是畫面,四處都是故事。

 

筆者在年輕時為了讓自己可以寫小說寫得更好,很喜歡在麥當奴裏看著人們,不論是餐廳裏的過客,還是餐廳外的路人,總是不難找到一些故事。

 

其中一類很常見的畫面,是猜度兩個人的關係。是情侶?是兄妹?是母子?還是第三者?當拋出這些問題後,便會嘗試觀察他們的舉止行為,也會大概略知一二。

 

最重要的是,這不是答題,沒有正確答案。但在過程當中,為了說服自己的假設,那就不得不去嘗試用觀察去尋找相關的線索。

 

如果是一對情侶,他們是發展到甚麼關係呢?不拖手是因為怕醜,還是怕別人看見呢?

 

如果是一對兄妹,他們又會不會太親密呢?還是這對兄妹,本來就不是親兄妹呢?

 

又或是在推測別人的行為,下一步會怎樣怎樣,成功了,便是你的創作力已經合符現實,所創作的故事較易讓人產生同感。反之,那就是一次經驗,記下了這些行為不一定在這樣這樣,甚至是會出乎意料之外。

 

比如看見一對男女,坐下來,你一口薯條,我一口可樂,差在沒有親下去,但也差無幾。這個時候,竟然有一個男人站在他們面前,這對男女急忙站起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呢?

 

即使只是旁觀,因為你真的有觀察過,預測過,那就會更有感覺,更容易在創作的時候有素材使用。多練多試,自然會更易創作屬於你的故事。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