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言跳跳

言跳跳

2023年5月4日

Cover image

《好奇心》

這本書的作者伊恩·萊斯利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好奇心」是被很多人低估的一項能力,相比擁有毅力、積極樂觀等特質,保持好奇心,才是獲得成功的最大驅動力。連愛因斯坦都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今天分享書中的三個內容,分別是一台發動機,兩種好奇心,三個訓練法。

<一台發動機>

好奇心有更專業的說法,叫做「認知需求」。心理學家曾用黑猩猩做過實驗,發現他們具備兩歲半兒童的語言能力,唯獨沒有好奇能力。《人類簡史》中也說過類似觀點,因為好奇,祖先才走出棲息地,最終進化成人類。

好奇心多寡,拉開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缺乏好奇心的人,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慾比較弱;凡是保持好奇的人,更願意通過思考、讀書、見人、學習等方式,來滿足求知慾。

倫敦大學的學者們做過此類調查,他們選了5萬名高中生,標記了40多個公認的優良品質,想通過統計分析,找到究竟哪些特質最能影響高中生在大學裡實現卓越。結果發現,除了智商和責任心外,影響最大的就是認知需求,也就是好奇心。

如果你在現有工作職位上,多年沒得到提升,或者發現自己已經落後身邊不少人,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只埋頭手頭工作,一直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練習,對更有挑戰性的任務缺乏好奇。」

<兩種好奇心>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個有好奇心的人,也不能高興太早,因為並非所有好奇都和成功正相關。哲學家大衛·休默將好奇心分為兩種,分別是打聽鄰居八卦的熱情,和對知識的熱愛。

前者叫做「消遣性好奇」,這是人的本能,比如人們過度瀏覽Tiktok八卦娛樂信息,看到好笑的視頻,忍不住會點開,看看究竟是什麼。

相對來說,價值感更高的是「認知性好奇」這是指人們在觀察事物、收集信息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鐵了心要找到原因,這才是真正能激發創造力的好奇心。

達·芬奇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他創造了《蒙娜麗莎》。但其實這只是他所有成就中的冰山一角。他的一份手稿中,列著幾樣待完成的工作清單:
1.找一個水利學專家請教如何修理水閘和磨坊。
2.估算米蘭及其郊區的面積。
3.研究迫擊砲在白天和晚上如何定位。
......

永不止境的認識性好奇,讓他在藝術以外的科學、機械、醫學、考古和建築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成為天才中的天才。

<三個訓練法>

怎樣增強認知性好奇,讓它為我們增添動力呢?給大家介紹三個訓練法,幫助你保持好奇心:

方法一:狐猬策略
狐是「狐狸」,猬是「刺蝟」。狐狸躲避敵人的方法很多,而刺蝟只有一種策略,就是把自己縮成一團,用刺來保護自己。

達爾文長期深入研究生物學,這是他「刺猬」的一面。達爾文還像是「狐狸」一樣閱讀了大量其他學科的書籍,正是在經濟學的影響下,他提出了偉大的進化論。

保持好奇,就樣像刺猬一樣精通至少一個方面的知識,還要像狐狸一樣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方法二:同理心詢問
同理心詢問,就是生活中多問自己「在別人看來,這件事是什麼樣子」,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自然與自己的眼光不同,由此來保持好奇。大畫家畢加索,他創作的秘訣就是,讓自己用兒童的視角理解世界,學習像小孩那樣畫畫,這讓他佳作頻出,成就驚人。

方法三:匠人思維
說起匠人,我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兩個字是「細節」。其實, 一個人對細節越是苛求,越是不斷深入探究「究竟如何把細節做得更好」,越會不斷激發他的好奇,去追求完美。

喬布斯就是這樣,蘋果產品的細節專利中,就有323項帶有他的名字。

這個思維也很好理解,假如讓你回到學生時代做題,一種想法是「這個考試不考。學習這個沒什麼用」,另一種是「嘗試把一道題用幾個算法來解答」,哪種更能培養好奇心呢?顯然是後者。要打磨好奇心,你可以試著多關注手中事情的細節,將每一個當下都做到極致。

<總結>

好奇心是成功的內在發動機,唯有「認知性好奇心」能夠激勵你不斷走向卓越。通過狐猬策略同理心詢問匠人思維這三個訓練法,可以讓你的好奇心持久滿格,對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讓自己比昨天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我是言跳跳
 

© 本文由作者【言跳跳】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