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失敗,在成功的路上又該如何定義?從不同的賽制探討「勝負」「成敗」是甚麼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5月4日

Cover image

最近看到一篇訪問,關於NBA明星「字母哥」安迪度安保回答記者提問,內容說出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提醒,到底我們該如何看成功與失敗?特別對於競技運動,以致到人生日常,又應該如何處理調整相關的心理狀態呢?

 

 

 

成功只有勝利?

 

記者的提問很簡單直接,身為東岸第一球隊,竟然在季後賽首輪便以1:4的局數淘汰出局,所以直接問,這是否一個失敗的賽季。

 

先拋開字母哥的回應,我們不如由「成敗」和「勝負」來個別分析,到底兩者是否有必然關係?

 

「勝負」得容易理解,只要是競技運動比賽,一定有分出勝負的方法。不論是真的透過比賽來決定勝負(加時至有勝方為止),或透過長期比賽機制(聯賽計分)來分判誰勝誰負,每一個方法都有其特性,但反映出來的結果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演繹方法。

 

筆者不妨以足球、籃球兩個賽制作簡單比較,讓讀者更快了解不同的比賽的各自特色,以及為甚麼會有這些比賽。

 

足球聯賽和盃賽制度

聯賽:一般會以雙循環形式進行,即所有參賽隊伍會和其他隊伍有兩次比賽機會,多數分「主客場」,但例如以香港為例,一些球隊未必真的有自己主場,或其主場並不適合用作比賽之用,便有可能和其他隊伍用同一個球場。聯賽一般會以比賽結果的得分作為最後的排名以分勝負,多以勝方三分,和局雙方各得一分,負方無得分的賽制進行我。

 

聯賽的挑戰在於球隊能否持續地有較佳的表現,以分出哪一隊是較為優秀的球隊,從而獲得冠軍。而有主客場的設計,是為了減低因主場所產生的不公平性,從而希望透過「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來分出勝負。

 

盃賽:多以「淘汰賽」形式進行,即各隊以不同的分組方法來編排對賽次序,世界盃的淘汰賽階段便是以這種模式進行。在淘汰賽中,勝方晉級,負方便出局。但是,淘汰賽最大的問題在於分組比賽期間可能出現「強隊遇上強隊,弱隊遇上弱隊」的組合,又或是所謂的「走線」策略,即刻意令自己的分數安排在看似較易進入決賽的方向去比賽,而更大的可能在於比賽只有一次對決機會,可能是不同的因素,得出出乎預期的賽果,例如主力球員受傷,球證誤判等等。

 

盃賽一般較為刺激,亦因如此,盃賽的壓力比起聯賽為高,特別是淘汰賽的最後階段,例如世界盃的決賽和十六強階段,所受觸目的程度有所不同,也會令球員的表現有所不同。

 

籃球的常規賽和季後賽制度

筆者特別以美國NBA的賽制作為比較,會更為了解今次的事件。NBA的比賽分兩個階段,就是「常規賽」和「季後賽」。

 

常規賽:在足球的聯賽制度類似,但是在計分方面,則以不同的「賽區」作為單位,並以最終的分區排名作為進入季後賽的標準。而NBA因為沒有和局,所以直接就是勝出場次較多的隊伍便是排名較高的隊伍。

 

有趣的是,事實上在常規賽階段已經產生了不同的冠軍,今次故事的主角便是東區分組冠軍,然而在NBA的文化裏,分組冠軍的地位就像足球的世界盃分組賽一樣,因為未稱得上為「全國冠軍」而備受忽視。

 

季後賽:以常規賽的排名決定季後賽的出席隊伍和出線次序。而和足球的聯賽不同,是季後賽採取主客場的七場四勝制而決定哪一隊晉級,而不是單一一場比賽的淘汰制。

 

直到淘汰賽的最後階段,就是東西兩岸分組的總決賽,在季後賽總決賽勝出的隊伍,才被真正視為當年的NBA冠軍。

 

勝利是否代表成功?

 

基於上述不同的賽制,其實所得出的「勝方」卻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比如字母哥已經是分區冠軍,但卻被記者認為是失敗的。而這一言論也有支持者,就是名宿俠客奧尼爾亦同意了字母哥的賽季是失敗的。

 

而字母哥的反駁同樣有力,他提出了被喻為籃球之神的米高佐敦作例,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六次總冠軍,是否代表他在其他賽季是失敗呢?

 

這一段論述其實由來以久,而且例子也不少。比如在世界盃歷史上,荷蘭就被稱為「無冕之王」,因為一次冠軍也沒有拿過;另一個更大的迷思便是羽毛球的李宗偉,曾經在羽毛球男單選手排名當中排名第一的時間長達349個星期,卻因一次奧運金牌都沒有拿過(反而拿過三次銀牌),同樣也被「冠以」「無冕之王」的稱號。

 

事實上,李宗偉出過一本自傳便以「敗者為王」命名。但是,李宗偉真的是「敗者」嗎?他的成就就稱不上「成功」嗎?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事實上,筆者也經常在自己的跆拳道學生提起一件事:比賽贏了,不一定代表你很厲害,也可以是對方太差。

 

誠然,比賽有勝負,但勝方是否代表成功呢?比如說,筆者執教跆拳道多年以來,其實甚少時間培訓學生以比賽作為目標,儘管多年來學生們都拿過不少獎牌,但筆者仍然會對學生說,學拳本來就不是用來打比賽的。

 

練武的重點,在於學習如學保護自己。同樣,運動員比賽的目的,是否只是為了爭取勝負呢?過去英超球隊阿仙奴的教練雲加,在其執教期間其實獲獎不多,特別是在歐洲賽中未曾獲過任何冠軍,只是雲加卻能一直執教了22年。在以勝利作為標準的職業競技運動,雲加又是否失敗者呢?

 

雲加可說是筆者極討厭的教練,卻又不得不佩服他。在他執教期間,就經常流傳他只是為了讓阿仙奴能夠「出席」歐洲賽而努力爭取前四名,但卻沒有以獲得歐洲冠軍作為目標。而雲加最大的貢獻,不但是引入科學化訓練,更重要的是令球隊營運上創造不少盈餘(也造就不少知名隊員往往在表現最好的時候被賣走,特別是數位球隊隊長)。以一家企業而言,他絕對是值職的管理者。

 

那麼,到底甚麼才算是成功?

 

字母哥在其訪問中說了一句重點「只要還有目標,所有失敗都是在成功的路上。」重點在於「目標」,能不能達成目標是最直接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為目標付出和努力過。

 

例如在運動心理學當中,就經常強調,有很多目標都可以設定,但不是所有目標都是可控的。在設立目標的時候,如果以「可控的」目標作為方向,其實會更為實際,例如自己有沒有做到自己的表現等等,而不可控的目標就是將自己的成敗放在了運氣上,例如目標是天氣會很好,陽光會影響對手等等。

 

即使在工作環境,這些條件同樣適用。因此,在判斷甚麼是成功和失敗之前,或者更值得去思考的是,到底甚麼是可以努力的目標,甚麼是值得努力的目標,而你又有沒有努力呢?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