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tory》統一朝鮮半島的大王竟然死無葬身之地?!大韓民族第一次統一竟然是由最弱的小國實現!?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4月28日
中國歷史當中,第一個從分裂的戰國當中實現大一統的秦朝始皇帝,雖然其聲名好壞參半,但時至今日仍有一個秦皇陵兵馬俑。然而,實現了朝鮮半島統一的第一個大王,如果沒有好好地標示出來,根本不為人所知他的陵墓只是幾塊礁石。到底是因為甚麼原因,導致這位朝鮮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君王居然落得如此下場呢?
統一朝鮮先由三國開始說起
今日我們所認識的朝鮮半島,那就是所謂的南北韓,這兩個國家其實都是在二戰後才出現的。然而,兩韓人民共同分享的歷史,那就長遠得多。
有文字紀錄的歷史當中,以期時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記錄最為明確,《山海經》指在東海與北海之間的地方「有國名朝鮮」。但當時的朝鮮半島內尚且未有充份的古籍記載歷史,一直發展至後來的「三國時代」,才開始有較為完整的文字記錄。
朝鮮半島的三國形勢和我們熟知的「三國」其實有相當的相似之處。三個國家分別為接壤今遼東地方的「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中央並很早發展海上貿易的「百濟」;以及最後建國也最為弱小的「新羅」。
然而,和三國的魏蜀吳所發展的最大差異,在於同樣佔領北方大片土地的高句麗卻不是最後贏家;最遲立國,佔地最少的新羅反而最後統一了三國,並在往後的擊退了實力為十數倍之強的唐軍,守住了朝鮮半島的作為一個統一民族的發展。
朝鮮的三國時代與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的另一大不同,是其時間甚長。朝鮮三國時代由高句麗立國起計,直至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整段期間接近七百年。而當中中國歷史已經經歷了漢朝、三國、晉朝、南北朝以至隋唐,亦因中原在此期間一直處於大混戰當中,也許是令到朝鮮半島能夠得到較為穩步發展的一段日子。
不過所謂的「穩步」也只是針對整個朝鮮半島而言的,事關高句麗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和接壤的各朝代和部落都持續交戰。而且更要同時對付百濟和新羅的攻擊,不過也一直穩守了六百多年才投降於新羅。
一統天下金法敏
而領導新羅統一三國的,則是金庾信的外甥,新羅王朝第三十任國王金法敏。
金法敏作為武烈王的長子,在二十四歲時便曾經代表新羅出使唐朝,二十八歲時執掌新羅兵部,翌年立為太子,並在公元660年在海上聯合唐軍攻打百濟都城泗沘,陸上則由金庾信圍攻,最終在百濟名將階伯力戰之下,百濟義慈王成功逃脫。
公元661年,武烈王夢中離世,金法敏即位,隨即征服百濟餘下的都城,完全併吞百濟版圖。百濟將軍擁立百濟王子與日軍反擊新羅,可是在新羅聯同唐軍戰船在海陸合力之下,最終於白江口擊退百濟遺軍,百濟最終隨著扶餘豐逃往高句麗而亡國。
在同一時間,高句麗最高攝政「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在666年離世,他的三個兒子因為爭權,兩名弟弟誣衊大哥淵男生叛國,反而激令淵男生真的投靠唐軍,領導李勣為首的十五萬唐軍,聯合新羅軍南北夾擊,最終在668年攻入平壤,統一三國。
然而,統一三國後的兩年,唐朝設立「安東都護府」以管治朝鮮半島,為了自主控制朝鮮半島,金法敏決定起用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合力攻打唐朝駐原百濟屬地軍隊,並在671年全面奪回前百濟的主要領地。
唐高宗在674年擁立一直人在長安的金法敏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君主,並派兵攻打新羅。但在金仁問前往新羅途中,遇上新羅派往唐朝的謝罪的大使,又因唐朝同時面對西部戰線的吐蕃,於是兩國和解,以唐朝承認新羅在朝鮮半島擁有前高句麗與百濟的屬地(「多取百濟故地,遂抵高句麗南境為州郡」),而新羅則作為大唐的藩屬國停戰。
至681年7月1日,金法敏離世,謚號文武大王。
猶如以身祭天求國泰民安的文武大王
然而,成就了統一大業的文武大王,並沒有指示後人要開宗立廟,更沒有如秦始皇般大興土木籌建大王陵,反而要求葬於東海,期望化身為龍,守護新羅國土。
特別在其遺詔當中,更反映了文武大王根本一生都沒有為其功名而感到自豪,甚至乎是覺得太累了。
" 寡人運屬紛紜 時當爭戰 西征北討 克定疆封 伐叛招攜 聿寧遐邇 上慰宗之遺顧 下報父子之宿寃 追賞遍於存亡 爵均於內外 鑄兵戈為農器 驅黎元於仁壽 薄賦省徭 家給人足 民間安堵 域內無虞 倉廩積於丘山 囹圄成於茂草 可謂無愧於幽顯 無負於士人
- 《三國史記/卷06》 "
文武大王以其武功統一三國,但在遺詔當中僅希望可以化解衝突,追求和平,不論親疏生死一律封賞,兵器可以成為農器,新羅能夠人人富足,甚至是沒有人再需要成為階下囚。因此,文武大王陵在今日也只是在慶州東海岸處,僅有一面小小的介紹,但其為民為國的深意卻遠大於史上眾多的君王。
而文武大王雖未知有沒有化身為龍,但現時韓國海軍當中的第5混成戰隊,於韓國最大的軍港鎮海,文武大王驅逐艦與同為守護東海的名將,以忠武公李舜臣命名的驅逐艦皆在此列,以負責擔任韓國東西兩海海軍的支援。傳統跆拳道二十四套套路當中,「文武」作為第二十一套套路,置於與其同年代的淵蓋和乙支兩位高句麗名將之後,更是突顯了「文武兼具」高於止戈「唯」武的意思。
文武大王之所以被稱為「文武」,明顯地是因為他的功績不僅於武功,還有其智慧。事實上,反觀文王大王一生,最成功固然是統一朝鮮半島,但其實在當時的亂世中還能守住本業才是更難的偉業。
比如高句麗敗亡正因淵蓋蘇文三子的內鬥,唐朝佔領朝鮮半島後亦無法守住其領地。當中,文武大王不但以其舅金庾信的絕對武力擊退對手,更是聯合不同勢力,即使曾經是敵人,也可以共同作戰,並透過且作戰且談和的方法,令新羅終於獲得朝鮮半島的全面控制權,並在其後死後還能守多接近二百年、二十六任君主後才被後來的高麗王朝所亡。
歷史上有不少帝王與將領,都擁有不同的豐功偉績為後人所傳頌,然而他們的功績,大多是真的為了自己揚名立萬才奮鬥的。相對之下,文武大王卻一生都為了服待他人而活,甚至在其離世時都只希望可以繼續保護他的國土,這種在上位者的謙卑,或者是不少領袖值得學習的模範。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學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