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才是屬於自己的旅行:在新加坡散步尋回香港的屋邨小店回憶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4月26日
筆者稱不上「旅遊精」,絕對不是放假必須要離港旅遊的一族。然而,對於每一次的旅程,我總是提醒自己,多用腳走走,試一試迷路的感覺。用這種方法去旅行,即使未必可以走到別人推介的地方,但我卻總能說得出一些故事,是不少和我去過同一些地方的人,一直都沒有為意過的小事情。
2017年的時候,筆者因工作關係需要到新加坡數天,不過由於主要的行程都在晚上,變得在白天可以有些時間四處探索一下。那並不是第一次去新加坡,但卻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外地旅遊。在大學裏其中一門修讀的科目,是關於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其中筆者對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故事特別有興趣。襯著能夠可以毋須顧全同行的人會否太悶的關係,終於可以安排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行程。
那一次的行程,我是以步行的形式,在新加坡的南部,由聖淘沙附近出發,一直向著濱海灣方向繞了個圈。在外地,可以步行的距離我都盡可能步行,因為步行是我個人最信任的「交通工具」,時間易於控制,而且不用擔心轉乘或不懂下車等煩惱。
而步行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停下來,或突然改變行程。
那一次,我看著手機上的地圖,明明目的地在我前方,為甚麼指示卻要我繞路而行呢?我細看一下,因為我眼前的地方,是一個住宅區。猶記得讀書的時候,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幾近說得像舉世無雙的,這麼難得的機會可以親眼看看,親身感受,那就當然想要參觀一下。
看著那路口是容許公眾進入的,於是我便沿著主路走進村裏。其實,就如相片所見,如果不是「知道」這裏是新加坡,基本上就以為自己真的在香港一樣。因為整個規劃的模式是幾乎一樣的,只要你有去過香港的公共屋邨或居屋,就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最大的不同,是香港會規劃作羽毛球場的地方,在新加坡卻是規劃了藤球的球場,兩者基本上是同樣的設計,唯獨是藤球有一個發球圈,在球場上一看是很明顯的。
(而最熟悉的感覺其實是他們的球場都有人在曬衣服XD)
但有另一點,就不得不讓我細心思考,香港是甚麼時候變得不一樣呢?
當我經過他們村裏的小商場和食肆區,那就不期然感歎,啊,香港以前都是這樣的,但現在卻完全不同了。
那裏的都是以小店為主,就是熟食店都是一些小本經營的模式。從前的香港屋邨其實也有如此設計,屋邨商場本來就是讓小店經營的地方,或是說,是鼓勵居民自給自足,方便居民可以好好地在自己的社區便能獲得生活所需。
反觀香港,其實屋邨的商場本來都是小店為主,但時至今日,卻變成了一間又一間的連鎖店;更不要說小時候只是想在街市內找些小食,現在可是連小食店都變成連鎖店了。
如果真的要找一個時間點來比較,為甚麼香港會改變成現在的情況,或許是因為商場私有化了。
那時候年紀還少,自以為有讀過經濟的我,會相信的是市場機制,消費者會因為其需要而建立市場,市場會自行調節成適會公眾的模樣。可是,原來少時候一直忽視了一點,那是公權力的介入是必要的。最明顯的例子,是水。如果單純根據市場機制的話,水的價值是不可能如此便宜的,要知道水源的珍貴,在於由收集至分發,當中每一個部份都是龐大的成本,然而因為水的必要性,所以公權力介入令水的價格變得遠比其價值為低,市民才能可以享用低廉的水源。
同樣的情況,作為一個社區的屋邨商場,其實其作用並不是單純的收租獲利,而是讓社區可以自給自足。自給自足的意思,不只是在貨品供應當中讓社區居民可以購買些甚麼,還包括這些商戶可以透過經營生意來維持生計,以減低對政府的依賴,更甚至是進一步創造職位,減低失業率,令整個社會發展可以更穩定和諧。
因此,屋邨商場的發展,其社會作用,甚至所謂的政治效益,遠比起市場效益為高。可是,當單純以經濟利益作為標準,引入大集團的連鎖店在社區發展,對商場管理者或者更為可觀。
此所以當香港的屋邨商場管理權私有化後,就出現了今日的模樣。屋場商場的商店變得和商業區差之無幾,但既因屋場商場的先天配套遠不如商業區的大型商場,反而削弱了社區居民留在區內消費的意欲,繼而做成惡性循環:商場的客流減少,商戶的利益減少,繼而撤資離開,而小商戶又未必能承擔市場租金,變得屋邨商場十室九空,產品單一,做成今天的境況。
在那一條我還不懂讀其名字的屋邨附近,吃過一份肉骨茶, 看著那一小份油條,才忽然發現自己老家附近的粥店,不知不覺原來已經消失了很久,那一種味道,只能回憶,卻再也找不回來。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