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有應得的價值,並不一定是黎明的𥌓光,或許是地獄的業炎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4月17日
香港每年總有不少頒獎禮,不一定每一個都能引起公眾注意和熱烈討論。從來都覺得,有人討論的話題,那也應該值得高興,因為最少大家對這些話題有興趣,甚至有感情,以致出現心有不甘,為自己所支持或喜歡的有所有忿。然而,當一個獎項能夠出現很嚴重的對立面,那就不得不嘗試去思考,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在今天一定要討論的,肯定是為甚麼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卻能連奪數個不同業界主辦單位的獎項,但同時卻被一般大眾近乎一面倒的批評呢?
序有應得的終身成就獎
不妨先將目光轉向一下終身成就獎。終身成就獎是甚麼一回事呢?
根據2009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由王家衛負責頒發終身成就獎的時候提及,這個獎項並非常設獎項,因為得獎者需要獲得「全票通過」才可以獲獎。終身成就獎曾經被命名為「最高榮譽獎」,就也理應被視為整個頒獎禮中真正的最高榮譽了吧?然而,今屆得獎者說了些甚麼呢?
「序有應得」
序有應得是甚麼意思?意思是,這個獎是按順序頒發的,不是說獲獎的人沒有資格獲獎,而是就算你有資格,你還得要「排隊」才會輪到你得獎。
當年由王家衛頒獎的得獎人,也被視為香港電影當中成就極高的演員蕭芳芳,她的得獎感言又說了些甚麼?
「要不是像我這樣殘(意思她開始失聰),是得不到這個獎的」
事實上,如果一直有稍為留意過金像獎的周邊新聞,一直就有這種所謂的「排隊」文化。這並不止於終身成就獎,在其他獎項亦早有類似「傳言」。比如2018年的最佳女主角得主毛舜筠也有這樣「間接承認」過這種說法。
更有甚者,早在2004年時,香港的知名導演杜琪峯也已經批評金像獎制度不透明,逼得金像獎要在當年公佈片數。所以,香港電影金像獎早就一直備受爭議,是不爭的事實。
(杜琪峯與金像獎積怨19年!曾直言「打死也不去」有獎都缺席。原文: https://www.weekendhk.com/1343441/?utm_campaign=WW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WW)
業界與公眾的落差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產生,本來就並非一般市民大眾可以參與的一件事。根據官方網站顯示(https://www.hkfaa.com/rules.html),各個獎項本來就並不是根據公眾投票所產生,而是由電影業界不同持份者,以及由主辦方所邀請設立的評審團,所共同投票之下按比例產生的。
簡單而言,對於獎項的本身,公眾是無法參與的。因此,雙方會有所落差,實屬難以避免。不過,作為一般市民大眾,或許會對業界有所期待,其中一種想法,也是筆者本人的想法,是希望透過頒獎禮,看一看你們這些業界的專業人仕,以你們的專業眼光,去推薦一些或許本人作為觀眾時未有為意的佳作。
可是,今次的獎項,肯定不是公眾未有為意的作品。更有甚者,是業界致力推薦了一個作品,是堅持和社會大眾站在對立面去說出他們的立場。
要知道,今次這部極受爭議的電影,可不是只是在金像獎獲獎,就算是較早前由業界其他單位舉辦的頒獎禮,也獲得了最佳電影的獎項,在別個角度而言,這可說是獲得業界的「一致好評」,「全票通過」來向公眾說,這是一部好電影,那怕你們很反對。
為保業界的下下之策
筆者僅作為一名公眾,一名旁觀者的業外人仕,如果要估計為甚麼業內專業人仕都要力保這部電影,或許是一個很簡單卻很似乎重要的原因:投資了的時間。
香港電影舉世知名的其中一項「成就」,是製作速度。香港電影很多時候成本不足,往往無法以很長的時間去投資製作一部電影。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當日笑說梁朝偉準備出演葉問一角時,另一邊廂的甄子丹忽然衝了出來,還連續集《葉問2》都拍好了,一代宗師方才上映。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由籌備到上映,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其中,梁朝偉由從來沒有學過武術的背景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找了詠春教練私人教授和練習,目的就是為了令電影能夠拍得更像真。那怕最後《一代宗師》上畫後,被指和甄子丹的《葉問》系列,完全拍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更甚至稱不上一部武打電影。可是《一代宗師》卻在業界廣受好評,由本地至海內外都被提名甚至獲獎,就連在美國的奧斯卡也獲得了提名,可見其成就絕非等閒。
然而,在香港願意以此等時間創作的電影,卻是鮮有此例。而同樣的,今次飽受批評的電影,同樣也在前後花了十年時間,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去記錄主角們的成長故事。當中,花費了的心血和時間,在香港這個講求效率的社會,在電影業界還在追求「飛紙仔」(現場設計的劇本)而令編劇們的角色被壓了下去的世代,或許是值得鼓勵。
可是,如果僅是因為害怕「如果把這部電影打下去,還會有人拍電影(或紀錄片)嗎?」的想法,而要力保這部電影的話,恐怕這是嚴重的焦點錯判。
因為公眾從來就不是反對長時間的製作,而是製作當中所涉及道德倫理價值觀。
當獎項以功利考量,這個頒獎禮似乎有違邏輯
假如筆者所提出的假設,就是業界不希望因為打壓這部電影而把一盤冷水打沉了一眾電影(特別是紀錄片)的創作者的話,這很明顯是一種功利的考量。即是指這個獎項是除了表揚電影製作者的專業技巧以外,還涉及了其他的「一籃子因素」。
如果這種功利主義在於保護業界,而希望透過獎項來推動業界發展,為公眾拉闊視野,讓更多的電影可以走入大眾當中,這一點其實也是值得理解的。但觀乎是次頒獎禮的結果,又似乎有違邏輯。
首先,是次獲獎的所謂最佳電影,並不是公眾所不認識的,而且是作為製片方,本來一心為了籌款不作公映的電影,並主動要求下架不再播放的電影。更有甚者,作為製片方已經主動要求退出遴選,可是主辦單位堅持要讓電影繼續進行遴選,並最終獲得獎項。這一種安排在旁人看起來絕對是匪夷所思。
承上,既然是因廣泛討論而下架,並且是提出退選的電影,仍然並業界所推薦,那就是說,業界眼裏根本認同這部電影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值得表揚。
但是,同一屆的參選電影名單當中,豈不是還有投資破億的《明日戰紀》呢?如果單純以「為了鼓勵投資(時間或金錢)」,《明日戰紀》不是更值得獲獎?
另一方面,如果為了保護業界「飯碗」,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觀眾入場看電影,在參選名單當中最高票房的《飯戲攻心》豈不更值得獲獎?
又,如果單純針對電影的所謂「藝術成份」,同時獲得大會評審們認同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怨筆者不能苟同飛紙仔的編劇竟然可以如此公然讚揚這種模式)的《神探大戰》,不是更加值得獲選成為「最佳電影」?
在至今四十一屆金像獎當中,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電影十八部電影,只有三部電影沒有獲得當屆的「最佳電影」,除了今年的「最佳電影」,另外兩部分別是2005年的《功夫》和2009年的《葉問》。
想當年為甚麼這兩部電影獲獎時,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電影分別是《旺角黑夜》和《天水圍的日與夜》。而為甚麼這兩部電影能夠獲獎?其中原因就是電影在當年度本土電影的票房排名極高(分別為當年度的最高票房及第二最高票房)。另有些原因,則有說因為「功夫片」難獲其他「大奬」,所以以「最佳電影」的獎項予以獎勵,鼓勵香港武打電影繼續發展。
如果真的說,頒獎本身是為了表揚業界的努力,或如上文所說,將一些未被觀眾發現的佳作推廣出去,那麼,今年度的「最佳電影」在鼓勵甚麼?
令人不安的獲獎感言
是次最佳電影的得獎者,在台上公然揚言,電影應該「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拍攝了再說,剪接了再說,上映了再說),那怕他本人在台下接受訪問,承認自己是次的拍攝沒有保護被攝錄者,承受重大教訓的情況下,仍然鼓勵別人「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而不是慎重考慮得好,尊重各方的意願,口是心非,令人髮指。而另一位導演亦多次在不同場合說過,為了電影的製作,可以公然違反誠信,冒認記者進行採訪,甚至偽造文書,這些目無法紀的行為,竟然能在今日的香港被表揚,根本令人覺得心寒。
價值觀或許可能會有差異,正如不同的宗教對所謂的是非對錯的也可以有所不同。大眾對於電影的評價,業界對於電影的觀點,電影製作者對於創作的意義,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但是,你不可能看見基督徒承認輪迴,穆斯林也不會實行天葬,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真心相信他們的價值觀是對的,而不會為了搏取其他人的認同只違返自己的教條。
但是,當反看是次的獲獎單位發言,一次接一次的前後矛盾,反映出是他們心底裏的不甘不忿(反倒是作為製片商的有繼續提出自己的觀點,沒有逼使受訪者參與)。從來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一時認錯,一時又繼續說自己沒有錯的,那到底是認了還是沒有認?而透過獎項嘉許這些人,到底是真的為他們所謂的創作而留下𥌓光,還是讓整個業界一步步走向地獄,淪落至萬劫不復的境地呢?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