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叢談(一):我們的青蔥歲月

黃啟林
2023年4月12日
當我讀書到高中的時候,可能受到老師的影響,芸芸眾多的科目中,最喜歡的是哲學,尤其是老子、莊子的思想。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那種帶有藝術成份的情意伸展,既使人得著無窮的啓發性,也擴大個人的想像空間。不過,也經常被中文老師戲謔為 「名士派」。
後來讀到蘇軾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感性的方塊字,加上婉轉的聲韵,教人像聽到數千年文化的呼喚。
當我唸大學的時候,好自然在三個科目中,就選擇了哲學。
還記得,入學初期,有位中學舊同學質疑我為什麼選修哲學?他勸我不要讀,因為哲學是天馬行空,虛無飄渺。
在某一年的學期結束時, 哲學系會在馬禮遜堂舉行研討營,系主任Professor Moore 也參加其中。大約十多人聚在大廳中,討論道德哲學的其中一個題目:生與死。
當我們在熱烈討論中,不知道是否有人說話不恰當,激起教授的情緒,使他無端端,逕自走到鋼琴那邊,呯旁呯旁的,便彈奏了一個章節,我們都摸不著頭腦。
一會兒,他對我們說,他是基督徒,但是坐飛機幾千哩去到中東地區,追求一位穆斯林的太太。我們問會有衝突嗎?他就說,不會有,因為夫妻相處之道,主要在於脾性是否能夠配合。
哲學系的課程中,除了道德哲學,還有邏輯學,(一年級當然只有入門課)。主講的是剛來香港教學的Mr Goldstein, 他身材健碩,但個子矮小,鼻子大大,有些像荷里活明星德斯汀·荷夫曼。我記得他講的課堂沉悶異常,連續幾堂就是在黑板上,劃一個寫滿T, T, F, F的 table, 我覺得似是上數學堂一樣呢。下課之後,他很喜歡跟學生說話,我們取笑他是「金絲蛋先生」。
© 本文由作者【黃啟林】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