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室:首都的意義(下)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3年3月16日

Cover image

當然,東晉也曾經佔領洛陽,並往往沒有長遠計劃如何處理、管理。北伐不只考量如何攻打、佔領,而需要考慮如何維持佔領地的運作,例如,謝玄(343-388年)在384年北伐,成功佔領洛陽。他建議在河北數郡地中立總督。然而,朝廷認為督府需龐大的人力、物力以支應,在資源上非江南政府能夠維持,在地理上河北離江南遙遠,運輸成本昂貴。事實上,東晉要有效地控制洛陽地區,重新發展、甚至遷都,都必須先疏通漕運,為農業開墾、移民作準備,但當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經濟開支非東晉可承受。河南地區的發展需要江南政治的物資、經濟、鎮戍軍隊等補給,所以東晉朝廷選擇以置戍方式來維持洛陽基本的防衛。

東晉北伐的主張是以一個相對折衷的方法—「收復洛陽,修謁五陵」。既然鞏固和宣揚承繼西晉政權正統性是東晉北伐之主要目的,「修謁五陵」就是一個宣示政權正統性的機會。在建築補修上的開支已能達到東晉修復陵園之目的,當中的成本遠遠較長期投入軍事資源、遷都等方案低。對於東晉司馬氏政權而言,克復舊都是它目標之一,愍帝詔書中屢次提及奉迎梓宮、克復舊都、修復陵廟等事,受書的對象都是琅邪王司馬睿,從而令東晉政權更有名份地在江東重建政權。這是在有限的成本和資源中,充分地宣揚東晉承繼西晉政權正統性。在修復帝陵的過程中,晉元帝穿著素服,哭了三天,以表悲慟。雖然東晉朝廷因漕運、移民、經濟等問題而無法遷都,但是東晉朝廷對於修復帝陵一事相當重視。一面在洛陽修建西晉帝陵,另一面東晉國君在建康主持的儀式形同國葬。晉元帝以及及後的國君都是以「收復洛陽,修謁五陵」,強調西晉與東晉的聯繫,加強其政權正統性。

《金陵古今圖考》中東晉都建康圖

同一時間,北伐下亦有權力鬥爭,北伐收復洛陽也是一種興兵藉口。「對內爭權」與「對外擴張」是互為影響。當北伐時,就會發生皇族與士族,士族與士族之間的爭執。桓溫是東晉時期中其中一個權臣,他利用北伐來提升個人威望,下層南來階級以武勇擅戰,而北伐就是突破門第的手段。桓溫北伐的動機是懷著異志。東晉皇權對他亦有不滿,晉簡文帝便重用殷浩,以抗衡桓溫。殷浩和桓溫兩人亦曾藉「收復洛陽」為由,互相制衡。北伐對東晉是雙刃刀,東晉政權通過北伐對外宣示自己的政權正統性,但同時權臣也藉北伐興兵作亂。因此,桓溫在永和十二年,即第二次北伐中,桓溫收復洛陽後置戍而返,亦不向長安進發。反之,北伐事業、收復故都也只是提升權力的工具。而且,防衛洛陽的兵力,招致再次被前燕攻佔的後果。種種原因下,東晉北伐即使收復洛陽後,普遍出現倉促回京、無力或無心長期作戰等問題。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