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室:首都的意義(上)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3年3月12日

Cover image

首都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大部分國家都有首都,而首都都是該國的核心。翻開歷史書,發現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首都。

自先秦時期,洛陽在各朝代中也是與政治、文化有密切關係。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更是一國之都。從古代的天下格局來看,洛陽位於天下之中,四周有許多關河之固,東面是黃淮平原,是交通要道。自西晉末年開始,洛陽受到戰火催殘,洛陽的宮室、官府和陵廟遭破壞,而且因戰亂死亡或遷移造成大量人口流失。西晉被消滅後,洛陽成為各個軍事政權短兵相接之地。洛陽由昔日的政治中心,轉變成殘破不堪之地,東晉政權如何面對昔日故都呢?東晉卻為何曾五次收復洛陽,卻又輕易掉失呢?

東晉內部政局受門閥政治影響,門閥政治是指門閥士族在相爭求發展而又維持東晉於不墜的政治。上層士族勢力龐大,東晉初年,王氏和謝氏等世家大族扶持,從而可以左右朝政。東晉初年政權組成結構主要是司馬氏的皇族與南北士族聯合而成。此外,南渡的北方漢人眾多,東晉人口複雜。陳寅恪(1890-1969年)將東晉南下避難人群之社會分成三層級,分別是晉之皇室及洛陽之公卿士大夫的上層階級,不擅學術卻以武勇擅戰著稱的中層士族階級,以及低等士族及一般庶族的下層階級。由於東晉政權建立於南方,晉元帝司馬睿(276-323年)必須借助南渡士族的勢力,尤其琅琊王氏中的王導(276-339年),來拉攏江南士族。上層士族、南方傳統士族能影響北伐政策。當時不論北方或南方的上層士族都不支持北伐,因當時朝廷傾向主張「玄學」、「清談」、休養生息。例如,王羲之(303-361年)作為琅邪王氏家族的一分子,他所代表的是士族對於東晉政權能否具備足夠實力北伐的質疑,「還保長江」是一般上層士族所支持的觀點,質疑東晉北伐的能力、軍事開銷將會拖垮江南政府,得不償失。

東晉以承繼西晉政權為目的,而北伐正是鞏固和宣揚承繼西晉政權的正統性,尤其對故都洛陽,其主張收復洛陽,充滿政治考量。在西晉滅亡後,各個政權面對著誰才是繼承西晉政權的問題。究竟是同樣是司馬家的漢人政權—東晉,還是消滅西晉並且雄據北方的外族政權?政權正統性更需要別人認同。國家正當性的基礎來自於幾個關係,包括國君與人民、國君與國內其他貴族。在國君與人民的關係而言,北方漢人不承認東晉國君,形容晉元帝是「白板天子」,即指沒有國璽、沒有實權的皇帝。另外,即使是一些南渡漢人如流民帥,並不是完全忠於東晉政權,更是傾向於根據利益來行事,不完全地承認東晉的正統性。例如,祖遜是東晉初年北伐的主要力量,但晉元帝司馬睿對他的北伐以資源有限為由表示不支持,並且害怕北伐勢力成為威脅。對於政權承繼前朝的正當性,不能只是自己宣稱正統,而是需要其他武裝勢力、政權的承認。至於國與國之間,北方諸胡族政權承認其正統性是出於一種現實的考慮,他們對華夏文化的忌諱。符融勸符堅不要興兵攻打荊、揚兩州,但同時,部分北朝政權不承認東晉。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