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速寫(三):尋找摩羅街的氣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3年3月3日
早排筆者的外國朋友問了一個頗難答的問題:到底香港哪一條街道最能夠代表香港呢?我聽完這個問題後反覆思考,卻發現耳熟能詳的女人街、廟街、雀仔街或喜帖街都具代表性,也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翻開地圖,發現了一個外國旅客還較本地人熟悉的地方,就是位於香港島上環區的摩羅街。這是香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香港街道名有趣之處在於大家只要一聽街道名,就可以知道大抵那街道的特色。摩羅街,一個帶有印度色彩的名稱,的確與印度人拉上了關係。
19世紀時,由Lascar兵團組成的印警,他們的宿舍就是位於警署附近的Upper 及Lower Lascar Row,中文名字為摩羅上街及摩羅下街。1860年代左右,摩羅街是華人居住區。於20世紀初,已發展為古董、雜架、二手貨的中心,不少人在此購得廉價的寶物。在1950年代戰後,摩羅街除了有古玩雜貨外,更有不少人在此找尋他們的喜好,包括舊音響用品,還有手表、墨水筆,以至舊衣物、皮鞋等。摩羅街主要是一條貿易路線,負責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貨物運輸和交易。從以上龐雜的貨品可以反映了香港的多元文化和豐富歷史。
從地理來說,摩羅街的位置非常有趣。摩羅上街的盡頭為西街,而下街的盡頭為水坑口街。摩羅街不易找,旅客第一次去的話,都難免在中上環區探索一番,才可以在鬧市中找到桃花源。而其實,現時摩羅街的前往方法已經改變了。摩羅街早期的樓梯街,在摩羅下街與皇后大道中那的一段是不能直通的。直到1894年,在太平山街疫症的影響下,摩羅上街的多幢樓宇被清拆,才出現今天樓梯街才可通至皇后大道中的情景。
走入摩羅街,不難看到當地的建築物有許多獨特的特點,固然是中西建築風格融合。於1960年代,摩羅下街有很多間唱片店及檔口。到了1970年代初時,更是摩羅上下街的全盛時期。建築物的細節處處體現出建築師的用心和技藝,同時有著商業、住宅、辦公等不同用途。
摩羅街就好像是街道版的重慶大廈,華洋匯驟,不是旅客都被當中的文化所吸引。然而,自從疫情擴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旅客大幅減少,街道店舖生意也大不如前,眨眼間,摩羅街出現了從未如此的冷清。回頭問問香港人對摩羅街的認識,說不到三句就開始支吾其詞。就算疫情過去,一些香港街道生態早已改變了。再次開關,大家都趕緊搭飛機外遊,同一時間大家不如細心欣賞我們從前忽略了的香港地道氣息。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