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怨原生家庭,本質上是在抱怨什麼?

言跳跳
2023年3月1日
《特別會說話的人都這樣說話》
這是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書,
這本書事由擁有20年企業心理諮詢經驗的大野萌子所寫。
我在之前有分享部分的內容。
這次重點的問題是:「家長跟孩子正確溝通的方式是什麼?」
<期望>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都很高,但是期望越高,就越難做到默默地守護和等待,家長總是急於吩咐孩子去做這做那,而孩子則會在這種指責和催促中,心理產生叛逆的心理。
有句話說:「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他從一出生就是社會中的獨立個體,他的未來要服務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而不是只局限於一個小家。
所以家長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尤其在溝通中,你必須注意自己的措辭,充分尊重孩子,他才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催促>
想像一下,你正準備出門,但是孩子還在東摸摸西摸摸不聽話,很多家長會感到很急躁,然後就會命令孩子:「你快一點,你在不走,媽媽就自己走了!」
家長煩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命令的語氣其實非常的不合適。
如果你要出門辦緊急的事情,你為什麼不提前規劃好時間呢?
如果時間來不及,你為什麼不把前面的事安排在其他時間呢?
如果你想讓孩子快點出門,你為什麼不幫助他一起弄呢?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得要在這個時候急於一時嗎?
你覺得穿衣服,穿鞋子很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你是習慣的下意識動作,而孩子卻得思考每一步的步驟,然後還得要嘗試。結果在你的催促下,鞋子穿反了,褲子穿反了,反而更加混亂了。
這時候是埋怨自己,還是埋怨別人呢?
所以向孩子做出指示的時候,要盡量具體一些,這樣才叫「引導孩子」
<拒絕>
大馬路上,你有沒有看過,小朋友為了要買東西賴在原地。
這些小朋友喜歡向家長撒嬌,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反覆懇求,甚至韌性的哭鬧。
尤其是小學低年級以下的小朋友,他們會覺得這種方式是有效的。
而父母這邊呢?拒絕的方式也很簡單:「不行」「不可以」。
如果是想要提想孩子注意危險的話,對孩子說:「不行,不能去危險的地方。」這樣講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是如果無論孩子說什麼,你都用「不行不行」來否決的話,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對於家長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先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劃定「界限」。
比如,只要是先跟孩子約好「玩具只有在過生日和兒童節的時候才能買」,即使孩子在其他時候提出想要玩具,也可以說服孩子「等過生日的時候就會給你買」。
劃分好「界限」,提前說好規則,讓孩子了解規則的作用和自己的權限範圍,他哭鬧的衝動就會小很多。
<要求>
父母在管理孩子時,總是說:「好好做」「好好學」「好好走路,別用跑的」
可是,什麼是「好好」?
對於孩子來說,聽到這種含糊不清的指令,只會讓人搞不清楚。
即使你說得再大聲,使用這種意義模糊不清的指令,也很難讓孩子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所以在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最好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詞,向孩子做出具體的指示。
比如,在百貨公司亂跑的時候,你不要說「好好走路」,而是可以說「抬頭挺胸」。
或者如果你希望孩子坐在椅子上時不要亂動,最好把話說得更具體意點。比如「坐著的時候把膝蓋併攏,3分鐘內不要講話。」
管理孩子就像管理員工,你說得越模糊,對方就越不能理解你要做什麼。
<總結>
家長就是孩子的「管理員」。現場出現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自己管理上出問題。
作為家庭管理者,家長還是最好了解一些管理技巧,然後在發號施令。給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每個父母都應該的事。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溝通能力,可以關注我IG
我這裡有2套方法,可以讓你在21天:
==================================
【讓自己比昨天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我是言跳跳
==================================
© 本文由作者【言跳跳】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