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至1960年代香港粵劇電影(中)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3年2月11日

Cover image

冷戰期間,香港由英國政府管治而成為不同政治陣營的推廣意識形態的重要地點。中國共產黨以文藝活動為方式推廣左翼電影時,卻遇到香港政府的審查。1953年,英國香港政府實施了《電影檢查條例》,1952年驅逐了十名左派電影人。自1949年開始,香港政府把不少左派人士或與左派陣營有關聯的人士定性為「滋事分子」,包括如香島中學校長盧動、演員劉琼、編劇馬文森等人被遞解出境。雖然如此,香港在1950年代興起戲曲電影,而令左派電影陣營也發現粵劇電影與表面上與政治思想無關,它結合中國戲曲文化和傳統文藝娛樂的故事,對於戰後的移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娛樂。

偏偏粵劇電影的題材富有彈性,可以包括愛情自由、革命、倫理道德、家國觀念等概念,有助左派電影人組織透過粵劇電影推動左派文藝。換言之,粵劇電影既是適合香港商業市場,也能夠在香港電影政策底下傳播左派思想。因此,儘管香港政府出現了不少對不同政治陣營的限制,但是左派電影公司能夠在隙縫中找尋出路。

同時,右派電影公司也製作不少戲曲電影,並且在香港電影市場上與左派電影角力。台灣政府和右派陣營的電影也搶佔香港戲曲電影的市場,尤其以邵氏和電懋為主。邵氏電影公司在 1960 年代拍攝一系列黄梅調電影,如《王昭君》、《白蛇傳》等;而電懋同時推出黄梅調的《寶蓮燈》、《七仙女》等電影。他們不只在香港戲曲電影市場佔有一席位外,還是右派陣營的支持者。在戰後,支持國民黨的香港電影業者成立「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包括國泰與邵氏兄弟。這兩個電影公司較左派電影公司更是符合美國、台灣和香港的政治方針,同時這些電影更在大眾之間非常受歡迎。 與左派電影不同的是,在電影審查政策上,香港政府對待右派陣營較為寬鬆,曾經容許台灣電影展示中華民國國旗、蔣介石肖像、政治標語等政治符號。對此,在1958年廣州新華社、南方影業和香港親共左派電影工作者聯合抗議,認為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對中國大陸電影抱持敵意,並且在以上香港政府對兩派陣營政策上不同的例子中,顯示出香港政府的不公平。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