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至1960年代香港粵劇電影(上)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3年2月9日
冷戰期間,流行文化與意識形態貌似沒有關聯,兩者卻總是一線之差,因娛樂文藝往往離不開政治,文藝更不時成為政權的工具。1950年代的冷戰格局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圍堵政策,香港成為不同政權角力之地方。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角力場所不單在戰場上,更伸延到文化層面,使香港出現「文化冷戰」的現象。香港在英國政府管治下,為保持中立免捲入政治漩渦中,既是容許不同意識形態的流行文化、思想出現,而在政策上作出調整。香港政府防止左派思潮、勢力過大,會收緊電影審查制度,以抗衡左派電影,使香港電影工業成為左右兩派流行文化的特殊生存空間。粵劇電影能夠通過中國文化聯繫著兩地華人,打著傳統粵劇文化的旗號,較左派的「進步電影」更容易在電檢制度下傳播。因此,在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背景下,不論是左派或是右派電影公司,也對視粵劇電影為文化推廣的工具。雖然冷戰與粵劇電影看似並沒有關聯,但偏偏就是粵劇電影表面上貌似與政治無關,卻有空間讓左派人士透過電影傳達政治訊息。
談及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娛樂事業,必然要理解當時的冷戰局勢。在朝鮮戰爭發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面臨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冷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以及朝鮮等政權都是奉行共產主義。除了在軍事上對抗以美國以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會透過娛樂文化軟性宣傳政治理念,而在一河之隔的香港就成為了其中一個宣傳對象。港英政府為了避免捲入冷戰的政治鬥爭中,刻意地與不同的政治勢力保持距離,令香港成為不同意識形態發展的特殊場所。1950到1960年代這段時期是香港粵劇電影黃金時期,而粵劇電影的發展正正與冷戰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粵劇電影自三十年代起開始蓬勃起來,到了六十年代中減產,1965年更只有四部粵劇電影面世。
從香港1950年代的城市發展而言,在1952年,香港人口約二百萬左右,當時香港約有六十七萬難民,人口主要來自廣東,而粵劇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廣東人的大眾娛樂。這種特殊的環境吸引了不同政治背景的電影人在香港發展電影。中共和親台電影人都通過電影製作在香港進行宣傳。
由於香港在1960年代是殖民地,中國共產黨沒法控制到香港的文化產業政策,但是可以透過輸入電影影響香港娛樂文化的政策和生態。當時左派試圖利用民間組織來宣傳電影,新聯影業公司就是首家與中國電影製片廠合拍的香港左派電影公司,由中共領導人直接辦理。 除了左翼電影公司,還有一些媒體公司、文學社、學校、書店等加強電影宣傳。例如,左派報紙《大公報》、《長城畫報》等,就宣傳了許多中國戲曲電影,以達到廣告的效果。香港電影市場的需求與內地完全不同。 香港人生活在資本體系中,大多數人因為中共而逃離中國大陸。 為了迎合本地觀眾的口味,左派認為戲曲片更適合香港市場。 左派電影人改變了歌劇電影的原始元素。 他們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歌劇電影與其他左派電影不同,它們並不明顯是政治意識形態。
長城、鳳凰和新聯影業公司是香港左派電影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新聯提倡電影需要導人向善,1952年成立「中聯」,改變電影工業生產模式,以電影界主要明星、導演和製片為股東。中聯推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價值的電影,包括改編新文學運動的文學作品,以及反映社會現實與倫理的電影。香港左派電影公司有不少與新中國合拍的戲曲片,提高電影質量,降低成本。 新聯與新中國在 60 年代初期合拍的多部戲曲片。香港左派電影公司主要是以獨立制片公司的名義和新中國的片場合作,尤其避免直接反映新中國革命歷史的故事內容,以免受到香港政府的審查。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